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孩子
孩子创作的目的不是要成为艺术家。相反,无论我们如何定义作品的“美”与“丑”,那都是见证孩子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
维克多·罗恩菲德
儿童的一切行为以及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会对他产生影响。当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把他所有的经验——如思考、感觉、知觉(视觉、触觉等等)——相互联系起来,这种行为对他的个性整合必定产生影响。
维克多·罗恩菲德
表扬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观点,而且被夸聪明,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这会使他们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相反,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陈海贤
他有时候会努力但这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使的。这些孩子很在意自己能否被他人赞扬和接纳,所以他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们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由此陷入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防御型心智模式就此产生。这种循环是防御的、向内的。陷入这循环中的人会变得关注自我,总是想很多,却很少行动。他们的自我发展会因此受限。
陈海贤
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你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显然,后一种方法更有效。它可以打破你们之间的壁垒、节省时间,并且更高效深入地将你们可以分享的认知连接起来。因此,给孩子讲艺术,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通过观察具有同样主题的不同作品,孩子渐渐就可以理解这个主题所包含的多个维度的内容,认识到很多事物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孩子有机会尽早意识到评判一幅作品不是看它是否达到了某种“完美”,而是看它是否饱含一颗赤子之心。因此,我们不需要简单粗暴地判断这幅作品好还是不好,而是要理解画家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作品。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和孩子谈论艺术的首要目的,是从艺术家的视角探讨生活。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对父母的建议:帮助孩子设定小目标;帮助孩子识别时长;设置清晰的范围和结果;以相应的奖赏作为鼓励;记住这是谁的事情:谁是这项任务的主人?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你;尊重孩子对独立自主的需求;无论什么时候在孩子或自己身上发现完美主义的倾向,都要和它做斗争;谈论恐惧,既包括你自己的,也包括孩子的;用好奇心而不是用判断来聆听孩子告诉你的事情;检查一下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且需要。
简·博克
教育的本义是唤醒,是让孩子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能保持在场。
郑英
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时,他便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了,他的成长开关会从此自觉地一个个开启。
郑英
教育,本应成人之美。为此,我在教育生活中努力经营“成全”二字,以期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晴天。
郑英
教师用内心的生动有趣做“本钱”,必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间留下温暖动人的“利息”,于是教育中处处有惊喜和甜蜜。
郑英
不喜欢被刻板地说教,是孩子的天性。
郑英
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用真诚和智慧去开启孩子的心门。
郑英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仪式感能唤醒孩子对美的向往。
郑英
爱好,哪怕仅仅是字典查得比较快、绕口令说得比较好。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呢?闪光一次,也许就成了这个孩子上进的起点。
李希贵
在学生最喜欢的10个地方里,仍然没有教室;在学生最喜欢的10大活动里,仍然没有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学生天天生活其中的地方,一项学生天天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们不是从内心喜欢,我们的学校就永远不会是学生喜欢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于是,我们开始启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建设体现学科功能的学科博物馆,让学生们走班选课,我们期待着能在几年的时间里打破这种僵局,改变这一局面,让教室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李希贵
在所有课程尤其是非艺术课程的起点处,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浪漫”,能够让孩子感知到这一课程的美好,从而激发起心中的兴趣,不知不觉沉醉于课程之中。
朱永新
让孩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不仅仅是能胜任怎么做抉择,更是能胜任他们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你其实并不知道你的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答案需要他在你的帮助下自己去探索。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
1
2
...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
227
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