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因为
次级恐惧:对恐惧的恐惧+对恐惧的畏缩心理。因为害怕症状,就会避免去这类不安的场所,即:广场恐惧症、幻想症。
克莱尔·威克斯
给予表扬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表扬给的太轻易或太随意,都可能使它失去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表扬中包含着重重困难的选择。甚⾄有时候⽼师想要表扬⼀个孩⼦,却⽆意识的把这个孩⼦推向了⼀种尴尬的情境。他可能带来不平等的感觉,肯定和表扬好像给予了⼀个⼈特别的价值和特别的地位,也是⼀个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孩⼦,可能会有⼀种优越感,这种表现会很容易地被认作⼀种虚荣,使被肯定和表扬的⼈感到窘迫。
马克斯·范梅南
一个人本来的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的眼睛明亮。
卡尔·雅斯贝尔斯
99.99%的家长希望听到孩子的亮点,哪怕是很糟糕的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亮点,都是希望,都是未来。
管建刚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孩子的内心世界,简单而阳光,却也是敏感而脆弱的,尤其是那些残疾学生或有特别病史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孩子身体机能有缺陷,智力低下、肢体残疾;有的孩子患上了一些比较严重、特殊的疾病,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病痛之中,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放肆”地玩耍,他们的内心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而自卑感容易导致形成个人偏颇的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更需要老师特别关注。有些病残生的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就读,希望孩子享受正常的教育。在普通的学校里,病残生与其他普通孩子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因此,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告诫我们必须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桂贤娣
教师这个职业有时候就像医生,医生治病救人,教师则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孩子的过失就像是小小的疾病,我们不能讳疾忌医,隐瞒包庇,更不能谈虎色变,夸大问题。作为老师和父母都应该珍视每个孩子的过失,因为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最佳契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这时,学生潜在的问题就会暴露无疑,帮助学生找到并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所在,便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理解、尊重、信任,用真情换取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
桂贤娣
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如同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细微之处见真情。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状况不佳的孩子,平时爱冒险的,挑食的,体质较弱的,生活上有特殊情况的……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对这些孩子多一份细心的观察,体察学生身体的种种不适,理解他们因为生病带来的情绪波动,安慰、鼓励、疏解,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去爱他。
桂贤娣
将目标视为乐趣。因为乐趣而去追求一个目标,寻找能使你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人、时间或环境。
苏珊娜·C·塞格斯特伦
做好准备,你可能比你预期的更成功。当然,你也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即使你坚持下去,也可能不会成功。把这些看作学习的机会,因为即使坚持没有得到回报,你也能积累一些经验。
苏珊娜·C·塞格斯特伦
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
维克多·弗兰克尔
发现意义的途径有:(1)创造、工作;(2)体验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3)受苦:因为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便不再痛苦了,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
维克多·弗兰克尔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死亡本身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最重要的是,生命的短暂并不会抹杀它自身的意义,因为过去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而是被保存起来——过往的一切在消逝之前,就被保存在了“过去”。
维克多·弗兰克尔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普遍的答案是,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知识可以让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知识能够让你摆脱愚昧等。
罗翔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一个人无法被打败。因为我是坚韧的我是充满了力量的,我是逆着风往前走的稻草,只要我有根我就不会随风飘荡,稻草很轻但是他迎着风仍然很坚韧,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就是意志的力量。
董宇辉
你的一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光是知道这一点就足够需要勇气。因为进化是自然法则,不进化你就要毁灭,而进化又意味着痛苦,所以活着的世人都痛苦。但只要我们足够努力,连神明都会庇佑于你。
董宇辉
真实自体处于不沟通状态,因为它必须被保护起来,在病人身上没有什么比他的真实自体藏得更深的了。当病人历经苦痛,接近真实自体时,他们身上仍有这么多真挚的情感在掩饰、否认和自我疏离之间夹缝求生,并最终流露出来,这就像是见证奇迹一般。但是倘若我们认为,在病人的虚伪自体后面隐藏着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真实自体,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人是没有自恋障碍的,他只是在有意识地保护自己。
爱丽丝·米勒
自大的人永远无法割断赞美与爱之间的悲剧关联。他们不断地寻求赞美,贪得无厌,因为赞美与爱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
爱丽丝·米勒
抑郁可以理解为自我丧失的信号,而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感觉。这种否定始于童年中因为害怕失去客体的爱而进行的至关重要的适应性改变。随后,在客体投射的内心形象的影响下,这种中否定延续了下来。因此,抑郁向我们暗示了病人身上存在一种早期的障码。
爱丽丝·米勒
一位母亲有自恋障碍,不代表她所有的子女也得受此折磨。如果其中有一个孩子已经受到母亲的摆布,其他的兄弟姐妹就会有一些自由空间。从一开始就在乳母或者其他抚养人身边长大的孩子,也能自由发展其个性,因为他们很少被别人自私地占有。
爱丽丝·米勒
«
1
2
...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
663
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