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改变
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象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
鲍勃·迪伦
改变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动上只能看清脚下。
陈海贤
有时候你没法改变,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
陈海贤
有时候人即使处于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人们已经熟悉它。
陈海贤
关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陈海贤
转变看似很容易。毕竟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可是有意义的转变很难。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人,现实中的自己是另一个人,向往改变突破的自己是一个人,阻碍改变突破的自己是另一个人。
陈海贤
创伤、危机及悲剧发生的形式有几千几百种,但人们从中获益是方式主要分三类。一、一旦你能挺身面对人生的挑战,便可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改变我们原本对自我秉持的观点。二、在人际关系上,逆境就像过滤器一样,让我们知道谁是酒肉朋友,谁是可以患难与共的好友,还会强化人际关系,让人们打开心扉。三、创伤会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对当下对他人的看法(充实地过着每天的生活)。
乔纳森·海特
一旦你发现自己被事情或情绪所淹没,不妨跳出来自己想想“脱困四问”。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找出情绪类别)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古典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理解多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所有多层系统都有两个共同点。上层决定下层目标决定了使用方法,要省时间,要出效率,要性价比,选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方法论决定努力方式。下层无解,向上一层努力收益不高,就要找方法;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就要重新设定目标。在多层系统里,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第二序改变。在多层系统里,我们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就是“低水平勤奋”,其实就是“低层级努力”。因为低层次的部分好把握,也容易看到,殊不知答案根本就不在这一层。
古典
反馈回路都有一个玩死人不偿命的特点:短期感受和长期收益总是相悖。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习惯刚开始都感觉很累,并不舒服,而负循环的开头——忙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的安全感、工作狂的成就感,短期感受都很好。所以人们往往为了不改变而改变。
古典
所谓的跃迁,就是一次次让自己做第二序改变,一次次地破局。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所在的系统。
古典
对于轮回问题破局,第一序改变是不够的,要第二序改变;拆墙是不够的,要拆天花板;第一反应是不够的,要第二反应;直觉是不够的,要反直觉。
古典
第二序改变,就是破局的关键。
古典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古典
自我跃迁,不仅仅是能力的改变,更是认知和发展“范式”的改变。心智模式或者说范式的转变,对内提升潜能,对外发现可能,这就是一个人认知跃迁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与社会规律放大而来。这种勤奋不是战术上的勤奋,而是战略上的勤奋。所以跃迁和努力精进并不冲突,只是更强调在正确的范式下“聪明地勤奋”。自我精进、终身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一个站位再好、加了再多杆杆的人,如果自己不够努力精进,也无法达成跃迁。
古典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古典
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父母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影响父母自己的行为,也将传递给孩子。我认为任何改变都不会迟,当然如果过了关键期人是很难改变的,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尽己所能走近教育、理解教育。
朱永新
ADHD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社会性的,而改变社会制度可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我们应该改变学校,以适应不同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而不是给孩子的大脑用药,让他们去适应学校。
朱永新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世界,反事实思维也是极为重要的。为了改变世界,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可以是不同的,然后真正开始朝这个改变的方向推进 。
朱永新
你明明想和孩子培养一辈子的亲情,你也非常在乎孩子是否快乐,但当你否认孩子的感受时,你们的关系就开始疏远了。这时要你改变反应,你可能会抵触,但是你要知道,当人们的体验获得认可,而不是遭到质疑时,感觉都会更好,孩子也不例外。你应该要意识到,孩子只是在告诉你他的感受,你要把握这个机会与他产生共鸣,谈论他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否认他。
菲利帕·佩里
«
1
2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
198
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