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中国
企业管理毕竟是以研究企业为对象的,工业革命后管理热潮产生于英国,20世纪上半叶美国独领风骚,而后日本跟上,现在应是讲中国企业故事的时代了。
宋志平
市场领域从偏重国内市场向“一带一路”大市场转变核心要点:创新EPC模式;打好产融结合“组合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重视海外并购;坚持互利共赢的文化。
宋志平
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的原动力,企业家通过引领机制革命带来高质量的发展。
宋志平
对于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来讲,日本的昨天就像我们的今天,我们应该认真借鉴日本企业的经验,为什么日立、索尼能够转型成功而夏普却失败了,为什么同属胶卷业的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能够成功转型而伊士曼柯达公司却倒闭了,这些需要我们深度思考。
宋志平
中国建材“三精管理”中的第一精就是组织精健化,就是我们讲的“三减”,即减层级、减机构、减冗员,企业是一边发展,一边“剪枝”,也就是说,组织精健化应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
宋志平
在企业的经营方法上,以前讲得比较多的是“量本利”,即加大销量可以降低产品的单位固定费用,从而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但在过剩市场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加大销量,多生产意味着加大库存,不但不能降低成本,还会增加资金占用。因此,中国建材推行“价本利”的经营方法,就是稳价降本的经营,这些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宋志平
中国建材的价本利模式,实行“稳价、保量、降本”的六字方针。其实,就是要维持价格,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宋志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高度融合的经济,在大的市场体系里,国企和民企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宋志平
做好中国企业,要靠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持续努力。我们要当好继往开来的“人梯”和“铺路石”,让年轻一代知道当年的探索和过往的路途,为他们标上路标和指示牌。
宋志平
作为君子至少要做到6条:一是君子怀德,讲求“道义德”是君子的第一条标准;二是君子怀刑,要知道规矩,遵纪守法,有敬畏之心,做事有底线,不能恣意妄为;三是君子止于至善,凡事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造福人类;四是君子有耻,有耻辱心,知耻才能进步;五是君子好学,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多学习,才能做好企业;六是君子自强不息,要努力奋斗、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积极向上。做君子就是做个合格的、有理想的中国人,做个有信念、有追求的企业人。
宋志平
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首先要带着“真、实、亲、诚”的文化,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热心当地公益事业。中国建材按照国际化三原则,即“为当地经济做贡献、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当地人民服务”,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
宋志平
广义的企业管理=外部市场管理+内部运行管理。企业管理工作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还要提升、拓展到影响企业效益的整个系统中。中国建材在市场竞合中,提倡“三不四千”精神,即“不辞劳苦、不怕委屈、不畏挫折”和“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维护竞争环境,推动了行业价值体系的重构和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也使企业取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宋志平
中国企业要坚持中国文化的根,以西方管理为手段,中体西用,渐渐形成适合中国或东方企业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
宋志平
今天我们在虚心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的新商道。这个“新”的来源有3个:一是中国5000年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二是结合中国实际,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学习;三是从今天中国鲜活的市场经济、企业实践中概括成功经验。
宋志平
在中国建材,我提出了“五有干部”和“四个精心”的要求,五有干部,即有学习能力、有市场意识、有敬业精神、有专业水准、有思想境界;四个精心,即精心做人、精心做事、精心用权、精心交友。
宋志平
文化传承关乎一个企业的历史,更关乎企业的未来。对于中国建材,要始终铭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走过哪些路、要向哪里去;要始终做到“两个牢记”,即牢记我们是底子薄、基础差的“草根央企”,牢记我们身处充分竞争领域,继往开来,矢志不渝,这是我给年轻一代的忠告。
宋志平
联合重组成功的关键是文化融合,中国建材重组近千家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反水”。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人为中心、以先进文化为前提、以文化一致为底线、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以有效宣贯为基础。
宋志平
企业文化的制定,要以实用为第一位。比如中国建材的“三宽三力”,即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非常符合联合重组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宋志平
创业企业在中国越来越普及,优秀的人才也会在之间杜比。况且好的机制也是重要竞争力,我建议所有创业者都以好的心态和机制和团队分享创业过程和结果而不要“忽悠”,这样创业公司才会更容易吸引人才。
张一鸣
创业企业在中国越来越普及,优秀的人才也会在之间杜比。况且好的机制也是重要竞争力,我建议所有创业者都与好的心态和机制和团队分享创业过程和结果而不要“忽悠”,这样创业公司才会更容易吸引人才。
张一鸣
«
1
2
...
67
68
69
70
71
72
73
...
139
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