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行为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乎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林语堂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
林语堂
思想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学理,道德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行为。此种态度之天然趋势,为产生“中庸之道”。
林语堂
我也不喜欢珍珠。敲开贝壳,按照形状好坏分门别类,好的留下,形状不规则的便被舍弃,这样的行为十分残酷。
山本耀司
小说家坂口安吾曾描述过留级生儿子在乳品店犯错的一个场景。他得到这样的结论:“孩子的作为背后总有些悲伤的理由,我们绝对不要从事情的表面去论断他们的行为。”接着他又给了罪犯一点简单的忠告:“以后你不可以利用别人去偷东西或帮你恶作剧。如果你一定得做错事,不要牵扯别人,自个儿做。不管做对做错,都要自己来。”我觉得震惊,这种忠告或许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所能够发出的最温和训示了。
山本耀司
这些财宝聚集了多少人的血和泪,多少艘大船沉入海底,多少勇敢的人被逼着蒙住眼睛走在伸出船外的板子上,然后一头栽进海水里,多少次战火硝烟,多少耻辱、欺诈和残暴的行为,恐怕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讲清楚。
罗伯特·斯蒂文森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人格中存在的美。
雪莱
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怕慢,只怕站,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魏书生
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魏书生
暴力是一种(而且可能是唯一一种)无须沟通便可产生社会影响的人类行为。沟通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相对平等,而真正的不平等是无须沟通的,或者说唯一的沟通形式就是铁拳。无论是亲友相处还是两国关系,关系的维系都需要“阐释性劳动”,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而简单粗暴的身体伤害可以跳过这一切。再进一步地,结构性暴力产生了一种不对等的想象或阐释结构,其中被统治者需要小心翼翼地揣摩他所处的社会场景,尤其是掌权者的心态,而掌权者完全无须考虑被统治者如何想。也就是说,阐释性劳动基本只属于无权者。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官僚制的“愚蠢”其实根源于结构性暴力。
霍达
虽然殴打同学的行为不能通融,但我知道友情是值得捍卫的。
While nothing justifiesstriking another student…I know goodfriends are worth defending.
R.J.帕拉西奥
我们的所作所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远比我们说过的话或我们长什么样子更重要。我们的所作所为可以超越死亡。我们的所作所为像人们为死去的英雄竖立的纪念碑,像埃及人为纪念法老建造的金字塔。唯一不同的是,它们不是由石头做成的,而是由人们对你的记忆凝成。这就是为什么你的行为像是你的纪念碑——用记忆而不是用石头做成的纪念碑。
R.J.帕拉西奥
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岸见一郎
一个人,只要能对自己违背常理的行为,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别人还真不好说什么,何况是借着上帝的名义。
莫言
一个人,只要能对自己违背常理的行为,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别人还真不好说什么,尤其是借着上帝的名义。
莫言
每个人一辈子的行为,并不是一贯的。旁人对他的认识,也总是不全面的。尽管看到了他的一生,各人所见也各不相同。
杨绛
一种坏的行为,只是为其他坏事铺平道路,而坏的思想,却要使人在这条道路上一直滑下去。
托尔斯泰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有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岸见一郎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岸见一郎
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无人想作恶。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
岸见一郎
«
1
2
...
45
46
47
48
49
50
51
...
136
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