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控制
孩子——以及所有的人——需要的,是爱加上界限,而不是只能二选一。界限对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界限是你在沙滩上画的那条不许别人越过的线。超过那条线就是你的极限。一旦突破极限,你便不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所以最好在达到极限之前,先设定界限。
菲利帕·佩里
反正怎么交易都要亏损,那么我与其被动的接受亏损,还不如主动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去亏损,当我完成买入以后全部的工作就是对亏损的控制盈利吗?不管它,随它去,它会自己照顾好自己。
金融帝国
对这些情况的反应或因这些情况而产生的情绪控制了你,你就变成了它。你还会因此采取行动,去责怪、攻击、防卫等。它是一种反应模式,是处于惯性求生状态中的思维。
埃克哈特·托利
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他们内在感到的空虚。只要这种小我思维控制着你的生活,你就不会真正得到安逸;即使你获得了你所期望的东西,实现了你的理想,你还是不会处于平静的状态,即使有,也是短暂的。
埃克哈特·托利
心理上的恐惧其实和任何具体的、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险无关。恐惧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不安、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等。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你身处此时此刻,而你的思维却跑到了未来。这就创造了一种焦虑的鸿沟。如果你被你的思维控制并失去了当下的力量,这种焦虑的鸿沟就会与你相依相伴。当下的事情是你可以去应付的,但是你无法应付未来存在于思维中的事情。
埃克哈特·托利
痛苦只能以痛苦为食,它不能享用欢乐。一旦你被痛苦所控制,你会想要更多的痛苦。这时你会成为受害者或者迫害者:你要么为别人制造更多的痛苦,要么受痛苦的折磨,或者两者皆是。你不会意识到这点,你可能还会说你不要遭受痛苦。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在不断地使自己和别人更加痛苦。
埃克哈特·托利
为了维持控制,思维不断地利用过去和未来来掩盖当下时刻,从而与当下密不可分的本体的生命力和无限创造潜力就被时间掩盖了,而你的真实本性也被思维混淆了。
埃克哈特·托利
为什么思维会习惯性地否认或抗拒当下呢?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它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所以它视当下时刻为威胁。实际上,思维和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时间和大脑来生活,但是,当它们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时,痛苦和悲哀就产生了。
埃克哈特·托利
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
埃克哈特·托利
你被你的思维、喜好、判断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观察者意识越少的话,你的情绪能量的负荷就会越强,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
埃克哈特·托利
小我的基本模式就是反抗它深层的恐惧和缺乏感——抗拒、控制、权威、贪婪、防卫和攻击。有些小我战略非常精明,但是它们从未真正地解决过自身的问题,因为小我本身就是个问题。许多种疾病都由小我不断地抗拒而产生,这种抗拒限制了体内生命能量的流通。
埃克哈特·托利
衡量你意识水平的最好指标是:你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你不能全神贯注于当下,你将会被某种反应所控制,这种反应通常是某种形式的恐惧,它会使你进入深深的无意识状态。这些挑战是检测你意识水平的方法。对你自己和其他人来说,只有通过观察你处理这些挑战的方式,才能看出你的意识水平。无意识、消极心态或暴力无法进入这种状态或在它之内无法生存,就像黑暗无法在光线下生存一样。
埃克哈特·托利
普通的无意识状态指的是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在这种状态下,你被你的自我思维所控制并且你还意识不到本体,这不是一种剧烈痛苦或不快乐的状态,但是你会有持续的、轻微的不安、不满、烦闷或紧张。比如:许多人利用酒精、药物、性爱、食物、工作、电视或购物作为麻醉剂来消除他们的不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些适量使用可能会使你非常欢乐,会让你产生依赖,并带有强迫性,而你通过它们所获得的只是短暂的缓解而已。
埃克哈特·托利
前额皮质会参与到我们的行为控制上,而海马体则会负责我们的记忆能力。当这两者都发生萎缩时,我们将会陷入一种负性循环。
卫蓝
由于对教育行业缺乏信任,人们希望从外部控制和指导学校事务。
托尼·利特尔
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提升元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周岭
尊重他人的课题,意味着接纳他们的存在与差异,不强求改变。#真正的爱,是给予对方自由,而不是试图控制或占有。
岸见一郎
要么管控你的情感,要么被你的情感牢牢控制住。
科林•斯坦利
父母和老师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这些“外在的控制”的结果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简·尼尔森
我们应该追求“赢得”而不是“赢了”。“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简·尼尔森
«
1
2
...
30
31
32
33
34
35
36
...
67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