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存在
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
古斯塔夫·勒庞
倘若没有传统习惯,就不可能有民族气质,也不可能有文明存在。因此,自人类存在以来,他们所关心的两件事就是:一建立传统习俗;二当它所带来的好处用尽时,就努力摧毁之。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专横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群体因为夸大自己感情,因此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做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证据,是让观念进入群众头脑的可靠办法之一。断言越简单明了,证据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成功的政治家和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
古斯塔夫·勒庞
人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感情源自于自己内心…以为自己是理性的,自己一举一动都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行为,都是一些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更多真理…人一到群体中,理性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个人一旦成为群体一员,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群体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人无意识的自我深层区域,人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古斯塔夫·勒庞
倘若没有传统,就不可能有民族的气质,也不可能有文明的存在。因此,自从人类存在以来,他们所关心的两件事就是:一、建立传统;二、当它所带来的好处用尽时,就努力摧毁之。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古斯塔夫·勒庞
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
古斯塔夫·勒庞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出现在必要条件之前,而博学的无知则跟随在知识之后。
蒙田
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
蒙田
奇迹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对大自然所知无几,而不是出于大自然的状态。
蒙田
快乐总掺杂着痛苦,人类无法享用纯正、完美的东西。既如此,奉劝读者诸君:内心过分单纯和敏锐、看问题的目光过于明察秋毫,实际并无好处。处理人间事务时粗线条即可,不必过分深究。世间万事万物,总存在太多彼此矛盾的方面和各不相同的形式,考虑多了,反而迷茫。
蒙田
最美好最合法的事莫过于正正派派作好一个人,最艰难之学识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人最凶险的病症是轻视个人的存在。
蒙田
打从孩提时代起,我一直有一个嗜好--喜欢欣赏大自然里奇特的造型...我喜欢的主要有水、火、烟、云和浮尘的变幻,但另外还有一种更特别的东西,那就是一闭起眼便在眼帘上漂浮打转的色斑...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如此轻易地让人发现自己是个造物者,认知自己的心灵原来持续地参与着世界的具体创造...灵魂是永恒的。我们虽然不识得它,但它多半化身为爱情的力量和创造力,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赫尔曼·黑塞
自古以来,在天才和教师这个行当之间就始终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天才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一开头就叫老师们憎恶。在老师们看来,天才是那种坏学生:他们不尊敬教师,十四岁就开始抽烟,十五岁谈恋爱,十六岁出没于小酒店,他们看禁书,写狂妄的文章,有时带着讥讽的神色盯着老师望。在教室日志里填写着他们带头闹事,要给他们禁闭处罚的记载。一个学校老师宁愿在他班上有几个笨驴而不愿要一个天才。仔细看来,他也是对的嘛,因为他的任务并不是培养非凡的天才,而是通晓拉丁文的人、数学家和老实人。
赫尔曼·黑塞
世间美好和迷人的事物,都只是一片薄雾,一阵飞雪,因为珍贵而可爱的东西,全都不可能长存;不论云彩、鲜花、肥皂泡,不论焰火和儿童的欢笑,不论镜子里的花容月貌。还有无数其他美妙的事物。它们刚刚出现,便已消失,只存在短短的瞬间,仅仅是一缕芳香、一丝微风,懂得这一切,我们多么伤心。而所有恒久固定的东西,我们内心并不珍爱:散烁冷光的宝石,沉甸甸灿烂的金条。就是那数不清的星星,遥远而陌生的高挂天穹,我们短暂过客无法比拟,它们也不会进入我们内心。
赫尔曼·黑塞
可究竟什么叫做“实现自己”呢?这是一个哲学概念,我无法另作表述。对于我们这些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的弟子来说,一切概念中最崇高的概念是:完满的存在。完满的存在即为上帝。其他存在的一切都是不完整的、部分的、混合的,由可能性所构成。上帝可并非混合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他并非有可能性,而是完完全全的现实。我们呢,却是暂时的、变化的,我们只是些可能性,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完满,不存在充分的存在。然而,当我们从潜力变成行动,从可能走向实现的时候,我们也就参加了真实的存在,也就进一步接近了完满与神性。
赫尔曼·黑塞
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赫尔曼·黑塞
向来都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个世界自古以来就是为政治家、奸商、奴仆、和寻欢作乐的人们而存在的吗,而不让别人呼吸哪怕一点点空气?
赫尔曼·黑塞
从古以来就是如此,科学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找新瓶反耽误了装陈酒那样,不能两全其美,而艺术家们则在无忧无虑地坚持着不少表面错误的同时,给人以慰藉和欢乐。这是批评与创造,科学与艺术之间久已存在的力量悬殊的斗争,在这方面批评和科学总是有理的,却未能讨好于人,而创造和艺术却不断在散播信仰、爱情、慰藉、美梦和永生感的种子,而且不断能找到肥沃的土壤。
赫尔曼·黑塞
“如果一株植物被折断或枯萎”同一个月,他写给姐姐阿德勒的信中说,“那么它会赶紧结出种子,因为这正是它生存的意义。所以,当生活敏锐度受到伤害时,我会抽身回到工作,回到思考及艺术,因为那是我生命及存在的目的。”
赫尔曼·黑塞
“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意义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惟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
赫尔曼·黑塞
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
赫尔曼·黑塞
«
1
2
...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
226
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