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存在
信终归不过是信,即使烧了,该留在心里的自然留下,就算保存在那里,留不下的照样留不下。
村上春树
一个物体,在一个时间点,只能存在于一个场所,这已由爱因斯坦证明。现实始终是冷澈的,始终是孤独的。
村上春树
这世上肯定有某个角落,存在着能完全领会我想表达的意思的人。
村上春树
自然人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他是一个数字单位,一个绝对整体,只对自己或自己的同类负责。公民则只是一个取决于分母的分数单位,其价值在于他与整体(即社会)的关系。一种好的社会制度会懂得如何改变人的天性,为了给他相对存在而除去他的绝对存在,并把“我”运送到共同体之中,这样每个人就再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完整的一”了,而会把自己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只对这个整体很敏感。
卢梭
这些矛盾产生了一种矛盾,即我们不断地感受到自己内部存在的矛盾。天性将我们拉到这边,外界的人又将我们拉到那边,在不同的冲击之间我们迫不得已地将自己分裂开来,我们采取了折中的方法,但两个目标却一个也实现不了。在一生之中我们就这样遭受冲击,漂浮不定,当人生走到尽头时,我们一直没能和自己和谐相处,也没有做任何益于自己或别人的事情。
卢梭
吃东西和走路。这是他人生真正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之前,他只不过和待在他母亲子宫中的情形差不多:他没有感情;没有思想;他几乎没有感觉;他甚至感觉不到他自己的存在。
卢梭
怨恨和生气的这种性情。布尔哈夫(Boerhaave)认为,孩子的大部分疾病都是惊厥性的。因为按比例来说他们的脑袋要大得多,而且他们的神经系统比成人体内的分布更加广泛,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神经刺激。那就尽最大心力,让所有会让他们激动、会惹他们愤怒、会令他们烦恼的仆人都远离他们。那些人比恶劣的空气和交替的四季要危险一百倍,可怕一百倍。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这就是为什么相比那些宣称不断地阻挠孩子会把孩子培养得更出色的人,那些思想更自由,更独立的人养育的孩子大体上都不那么意志薄弱、娇气脆弱,且更有活力。不过,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卢梭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获得力量,变得没那么焦躁不安和难以消停,并变得更加自我。灵魂和身体越来越和谐一致,而自然要求我们进行的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所需的活动。但是,因为还存在唤醒控制欲的需求,所以控制欲并没有就此熄灭,而支配别人会唤醒并助长人的自负心理,而习惯又会进一步强化它。因此,一时兴起就会紧随人的需求而来,偏见和主观想法就这样初步扎下了根。
卢梭
那么,人的智慧和真正的幸福之路在于什么呢?精确地说来,它并不在于减少我们的欲望,因为如果我们的欲望少于我们的才能,那么我们的一部分才能就会处于闲置状态,那我们就不能享受我们存在的全部。它也不在于扩展我们的才能,因为如果我们的欲望同时以更大的程度扩充,那么我们就只会变得更加不快乐。恰恰相反,真正的快乐在于缩减超过我们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让能力和意念进入完美的平衡状态。所以,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运用,人的心灵才能保持平和,人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卢梭
老师们,摆脱那些虚伪吧!做个善良和仁慈的人。让你们的榜样沉到学生的记忆深处,直到它们久远得足以攫住他们的心灵。与其着急忙慌地要求我的学生做出乐善好施的举动,我倒不如当着他的面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甚至不允许他模仿我的这种方式,将之作为他那个年龄不会享有的一种殊荣。因为最重要的是,他不应该把大人的责任仅仅看作孩子的责任。如果他在看到我帮助穷人的时候,问我一些相关的问题,而又到了该回答他那些问题的时候了,我就会对他这样说:“我的朋友,富人只有借助穷人的善意才会继续存在,所以他们承诺过要养那些靠自己的财产或劳动都不足以糊口的人。”“那么你也承诺过要做这件事喽?”“当然,前提是经我手的那笔财富为我所有,我是这笔财富唯一的主人。”
卢梭
假设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具有成人的高度和体力,假设他一进入人生就发育完全了,像从朱庇特的脑袋里跳出来的帕拉斯(Pallas)一样。这样一个既是孩子又是大人的人将会是个十足的傻子,一个机器人,一个不会活动且几乎没有感觉的雕像。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什么人都认不出,他不能把眼睛转向他想看的东西。他不仅感知不到外部的物体,甚至无法通过几种感觉器官觉察到自己的感觉。他的眼睛不能辨别颜色,他的耳朵不能辨别声音,他的身体接触到身边的身体也感觉不到,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身体。只有他的手触摸到的东西才会进入他的大脑里。他所有的感觉只会汇合在一个地方,它们只是存在于常见的“感觉器官”中。他可能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我”的概念。他会把他所有的感觉都归属于这个观念,而这个观念,更确切地说,这个感觉,就是他唯一比一般孩子拥有的多一些的东西。这个人一生下来就发育完全了,但也不会用双脚站立。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学习保持平衡,或许他甚至都不会试着去站立,你会看到那个高大而强壮的躯体就像一块石头似的被留在一个地方,或者像一只小狗一样在地上匍匐爬行。
卢梭
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才能以及让我们感知到自己存在的所有部分。
卢梭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对生活的遗憾更多,他们不想失去为享受生活做准备而耗费的一切。当一个人到了六十岁还没有开始真正地活过就要死去,确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人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强烈欲望,而且这种欲望确实存在,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感受到的这种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在自然的状态中,当人有方法保存生命的时候,他就只会渴望保存自己的生命。如果保护自己的生命已不再可能,他就会听从命运的安排,不做徒劳的垂死挣扎,了无痛苦地死去。自然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法则就是顺从。野蛮的生物,比如野兽,很少会挣扎着对抗死亡,而且几乎会毫无怨言地面对死亡。
卢梭
还有一个进步让孩子没有必要哭得像以前那么多,就是他们体力的发展。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做更多事情,就不再那么频繁地需要别人的帮助。随着他们体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力也会得到发展,让他们进入状态,去指引他们的体力。独立个体的生活就是从这第二个阶段开始的。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变得有自我意识了。记忆会将这种身份感延展至他存在的每个时刻。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人,而且是同一个人,因此,他已经有能力让自己快乐或烦恼了。所以,这个时候把他看作一个道德的存在非常重要。
卢梭
我们可能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开始,一直达到通常的理解水平;但是,谁知道还有没有极限呢?每个进步都或多或少地取决于他的天赋、他的兴趣、他的需求、他的才能、他的热忱以及他使用它们的机会。据我所知,还没有哲学家敢对人类说:“你应该只能走这么远,不会走更远了。”我们知道天性不允许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我们当中没有人测量过人和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真的有如此呆板的头脑,这个想法也绝不会激发它吗?也绝不会满含骄傲地自省:“我已经完成了多少?我还可以再完成多少?为什么我就要落在别人的后面?”
卢梭
在你看来,孩子在室外进行任何活动都存在双倍的危险。相反的是,这是防止危险的做法。经验表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有可能夭折。只要我们做得不太过火,让孩子利用体力总比保存体力的风险要小一些。因此,要让他们习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
卢梭
最近的金融史上有无数这样的例子。金融界对某一行业的评价大幅改变,引起了此行业股票市盈率的更大改变,但事实上,该行业与从前并无不同。目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之前依然存在,只是目前人们强调的重点变了。
菲利普·费雪
市场的存在为我们提供参考,方便我们发现是否有人干了蠢事。
巴菲特
我一直认为从事经济预测工作的人,唯一的价值就是使得算命先生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巴菲特
存在的技巧就是没有竞争对手。
巴菲特
«
1
2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
226
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