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内心
从心底里降低了标准,就能发自内心地对后进生笑,经常表扬后进生。后进生最需要老师的欣赏和夸奖,而不是在老师的死磨活累中,多考个三五分。
管建刚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孩子的内心世界,简单而阳光,却也是敏感而脆弱的,尤其是那些残疾学生或有特别病史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孩子身体机能有缺陷,智力低下、肢体残疾;有的孩子患上了一些比较严重、特殊的疾病,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病痛之中,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放肆”地玩耍,他们的内心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而自卑感容易导致形成个人偏颇的人格,这样的心理特质更需要老师特别关注。有些病残生的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就读,希望孩子享受正常的教育。在普通的学校里,病残生与其他普通孩子之间的区别更加明显,因此,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告诫我们必须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桂贤娣
功利性的读书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 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
罗翔
在读书过程中, 有那么片刻你能达到与书同乐、欣然忘食的境界, 那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你的内心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被洗涤了。
罗翔
读书的目的有功利性目的和非功利性目的。前者是为了成功, 后者是对前者的纠偏: 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 避免受到成功主义的荼毒, 通过读书承认自己的有限,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保持足够的谦卑之心并不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罗翔
在读书过程中,有那么片刻你能达到与书同乐、欣然忘食的境界,那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你的内心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被洗涤了。
罗翔
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一生,在这个生命旅途中,我们不时会经历苦难,我们也要时常对抗自己内心的邪恶,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向此生的终点。
罗翔
你要去寻找什么叫good,然后你才可以去过good的一生,你才可以避免随波逐流,你内心才会拥有一种笃定,你才会拒绝跟别人去攀比,也拒绝被别人所攀比。
罗翔
最重要的是做你觉得正确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你听不到内心对你的抱怨,最重要的是多年以后的你能够看得起现在的你。
罗翔
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
弗洛伊德
读书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无形、内在的力量。
董宇辉
抑郁可以理解为自我丧失的信号,而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感觉。这种否定始于童年中因为害怕失去客体的爱而进行的至关重要的适应性改变。随后,在客体投射的内心形象的影响下,这种中否定延续了下来。因此,抑郁向我们暗示了病人身上存在一种早期的障码。
爱丽丝·米勒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孩子的苦痛,那么成人主宰孩子就会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没有人会重视并认真对待此事,这件事会完全被当作是无所谓的,因为他们“只是孩子”。但是二十年后,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不得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报复。他们或许会花大力气同世界上的暴行做斗争,却无法认识到自己内心埋藏着过去被施暴的经历,因为这些经历藏在了理想化的美好童年之后。
爱丽丝·米勒
病人必须在移情中、在内心中找到他童年时期的父母,并有意识地体会到父母的操纵与鄙视,这样才能从中解脱。
爱丽丝·米勒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一种表演,它常常体现在每天的待人接物中对某个个体发自内心的尊重。
罗翔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聪明伶俐、心细如发,处处为母亲的利益着想,为母亲所支配。最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纯洁,容易被看透和操控。他们把真实自体和情感世界藏在他们生活的透明房屋的地下室中,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或者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甚至到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为止。
爱丽丝·米勒
每个孩子都有合理的自恋需求,比如得到母亲的关注、理解、尊重和认真对待。在出生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孩子依赖于母亲对他的服从。他需要母亲像镜子一样,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温尼科特曾这样描述这个美好的画面:“母亲看着怀里的婴儿,婴儿也看着母亲的面容,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这一切的前提是,母亲是真的看着面前幼小而无助的生命,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投射,也不会把她的期望、恐惧和为孩子制定的计划投射到孩子身上。否则,孩子在母亲的面容中找到的就不是自己,而是母亲的困境。孩子自己则缺少镜映,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徒劳地寻找这面镜子。
爱丽丝·米勒
然而这种诱惑不可轻视,因为我们自己的母亲可能很少认真地倾听我们,甚至从不会诚恳地向我们透露她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生命中永不泯灭的伤痛又让我们不会沉溺于这个幻想之中。
爱丽丝·米勒
和孩子发生联结。我们现在很少能听到孩子内在的声音,大都是从外在行为上回应他们。如果我们能够听到孩子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才可以和你分享他/她的那些感受。你不见得需要完全接受,但是你至少要能听到他/她的内在发出了哪些声音。
约翰·贝曼博士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间一段很好的婚姻,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更应当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内心需求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约翰·贝曼博士
«
1
2
...
74
75
76
77
78
79
80
...
151
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