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善
穆勒对人性十分乐观,“不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精神上,个人都是其自身健康的最佳守护者”,无拘无束的个人会倾向于“善”,追求高级的快乐。他说:“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要比做一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好。”
罗翔
正如尼采所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所以法治从不对权力报以良善的假设,因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腐败。相比于犯罪,不受约束的公权力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罗翔
“真诚”“修养”和“变通”,三者结合,才是成熟。“成熟”的出发点是正心修身,落脚点是为人处世。正心修身时时妥善,为人处世处处得体,才是成熟。“真诚”是基础,“修养”是方式,“变通”是技巧。三者缺一不可。
杨奇函
“真正的君子不但忠诚,而且还会以忠诚倡导天下。”这句话是现代很多人根本不会考虑的,尤其是后半句。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你算君子吗?你顶多算“独善其身”而已。
曾仕强
我们的人民明是非、懂善恶、知羞耻、识良莠,台下卧虎藏龙,各方的高人都有,怎么就得哭着喊着听俩说相声的告诉他们怎么活着?
郭德纲
虽不必人人神圣,也不该个个心亏。休道那为非作歹皆由你,须明白善恶公平古往今来放过谁。
郭德纲
真诚关系并不是彬彬有礼,反而常常会出现分歧和冲突。但恰恰是这种分歧和冲突,使人与人的关系远离了虚假和伪善,从“混沌”状态最终进入“空灵”,达成了共识。
M·斯科特·派克
一个家庭最理想的画面,就是父亲牵着孩子的手,与母亲一道全家出行,一起去接触这个世界。这个画面中蕴藏着两个要点:一是母亲在生命之初充分给予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有了向往拓展自己世界的意愿;二是当孩子第一次向外拓展的时候,遇到的人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的温情和友善,则让孩子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原始信任”。有了这种原始信任,孩子的意识才能向外延伸,培养出组织意识,融入人真正真实的世界。
M·斯科特·派克
与溺爱同样极具危害性的,是忽略。被忽略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爱为何物,在他们眼中,世界是冷漠的,豪无温情,一点也不友善。为了生存下来,他们必须依靠自己,不相信任何人。
M·斯科特·派克
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善恶、喜好进行判断。而对于自己的观点究竟是否有失偏颇,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结果就会和别人产生冲突,或者因为不理解别人的行为而积累很大的压力。
赤羽雄二
只要一场细雨便会使草青葱许多。同样地,有更好的思想注入时,我们的前景便光明起来。若能一直生活在当下,善于利用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就像青草承认落在它身上的最小一滴露珠的影响,而不是把时间花在补偿失去的机会——即所谓的尽责,那么我们就是有福了。
梭罗
休息便是筵席,一切称心如意;最高贵的心灵最善于满足。
梭罗
慈善事业几乎是受到人类充分赞赏的唯一美德。不,它受到大大过高的评价;正是我们的自私使得慈善事业受到过高的评价。
梭罗
杰拜·克劳在那座桥上描述的那样:创造是有生命之物,是一件好事,我们仍然在被创造,我们仍然在被接受。知识悄无声息地蜿蜒于我的肌肤。我没有太多地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我有一种感觉,所有的创造背后都隐藏着某种活跃的精神。宇宙在向我们的至善弯腰。
戴维·布鲁克斯
有4种不友善行为会导致夫妻分离:蔑视、批评、防御性和阻挠。
戴维·布鲁克斯
灵魂所做的事是向往。心灵渴望与他人或事业融合,灵魂渴望正义,渴望与善融合。苏格拉底曾说过,生活的目的是完善我们的灵魂——实现灵魂所向往的美好。
戴维·布鲁克斯
与记住细节相比,我们更善于参照模式以及提炼事件的含义。
约翰·梅迪纳
思考的主要功用并非解决问题,而是改善我们现有的工作对象并发现新的工作对象(价值创造)。
爱德华·德·波诺
思想能够直接塑造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以及社会规范和制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思想也塑造了我们的心理。一旦有人从社会群体中学到的东西,比他用一辈子时间单独学到的都要多,那么自然选择就会青睐善于从别人那里汲取想法的人。也就是说,学习榜样人物的能力至关重要。正如亨利克所说:一旦(想法)开始累加……基因的自然选择就会关注如何提升我们的心理能力,从而更好地获取、存储、加工和组织一系列在群体“外脑”中越来越多地存在的提升适应性的能力和实践。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自动催化,也就是动能燃料由自己生产。
马修·萨伊德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马走坡,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陶勇
«
1
2
...
82
83
84
85
86
87
88
...
273
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