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进行
著名的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2016年出版了一本书叫作《必然》(The Inevitable),预测互联网世界的必然趋势,其中第一条就是现在进行时的动词“成为”(becoming):逐渐加速进化的互联网世界已经不再相信成品。那我们永远不会完善,永远不会到达,永远要学习,永远要开发和适应新的事物。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为了促进体系结构创新,建立标准至关重要。流程标准(对教育学生的方式进行的规定)是对创新的抑制。但能力的标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为创新者提供了改进的共同目标。没有这样的标准,学校的创新者的动力就无从谈起。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三个板块:教育升级、教育公平和教育行业服务。“教育升级”主要是家长或者学生自己作为付费主体的消费品板块,此板块包括大量民办教培、知识付费和文娱企业,主要职能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教育产品和服务。“教育公平”是以政府预算为付费主体的公立教育板块,主要职能是利用有限的预算建筑教育基础设施,为国家培养和选拔更多优质人才。“教育行业服务”是面对以上两个板块的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媒体、咨询公司、人力服务、科技和数据公司,也包括我们这样的教育行业投资机构,我们的主要职能是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一旦创新者真正理解了完美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就可以开始进行第三级别的架构工作:最优化的整合包括底层技术、人体工程学特征、包装、用户培训、客户支持和服务能力、分销和零售系统、品牌和广告策略等在内的所有特征,以为客户提供完美地达成任务所需的全面体验。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人们经常提及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实现个性化学习呢?目前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比较认同克里斯坦森的观点,首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的处理,恰当运用智能化的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利用教学平台学习,拥有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私人教师”,让定制化的个性学习成为现实。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人们将把这些课程模块组合成完整的课程,这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可以配合千万种不同类型学习者进行自定义配置的教学方式。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学者的专业使命是发展理论,企业家则用“批判的武器”进行理论思考,在具体实践中转化为“武器的批判”,通过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做精读笔记时的“二不做二做”:二不做:不整段画重点。不重复摘抄书中的事实性陈述。二做:在笔记里主要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积极进行批判性思考,利用“多色批注法”记录自己的观点立场。朗读+录音精读法:用手机录下自己朗读的书中经典段落,利用碎片时间回听,加深理解。
李柘远
语音/口头作文法:在不能伏案练笔的碎片时间里,以生活中的实时见闻为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并同步录音,之后回听和二次练习,从而提升表达能力,增强叙述情感。
李柘远
缩略词记忆法:以关键词、缩略词对冗杂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提高记忆力。
李柘远
舒尔特方格训练法:日常专注力训练的小妙招。可以自行准备材料,也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练习。
李柘远
联想记忆法:运用接近、相似、对比、因果等关系,进行联想记忆。
李柘远
动笔之后再听课:将预习中已经弄懂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标记出来(比如用颜色不同的笔进行批注),从而在听课时更有侧重点。
李柘远
不同作业间歇转换法:不同学科作业穿插进行,换脑子、防枯燥、提效率。
李柘远
遇到错题时,不“想当然”、不逃避。尽量把应对错题变成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步骤一:确认错因,杜绝以“粗心”为借口进行搪塞的做法,仔细找出做错的根本原因。步骤二:对症下药,根据步骤一中的“诊断结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错题。步骤三:将错题整理归档进错题本/集,并定期复习,以防错题“死灰复燃”。
李柘远
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岸见一郎
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岸见一郎
无论是对于产品,还是公司,又或者是一个国家,我一直认为品牌就是关注事物本质。然后,以一种真正理解受众观点的方式去进行沟通传播,这样就会使得你所说的话产生与受众的相关性并对受众形成吸引力。
布伦达·本斯
英国刑法学家詹姆士·斯蒂芬在《自由·平等·博爱》一书中所说的话:在任何情况下,立法都要适应一国当时的道德水准。如果社会没有毫不含糊地普遍谴责某事,那么你不可能对它进行惩罚,不然必会“引起严重的虚伪和公愤”。公正的法律惩罚必须取得在道德上占压倒优势的多数的支持,因为“法律不可能比它的民族更优秀,尽管它能够随着标准的提升而日趋严谨”。
罗翔
卡尔认为,网络正在重塑我们的大脑,“网络弱化了我们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支撑我们专注性地获取知识、归纳推理、批判思考,想象以及沉思的关键。”
戴维·温伯格
«
1
2
...
26
27
28
29
30
31
32
...
82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