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时候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简·尼尔森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正面管教的方法能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教给孩子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当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相互尊重、合作、注重解决问题的正面管教中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培养出这些品格来。
简·尼尔森
极少数能够以正面鼓励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大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是因为孩子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尝试鼓励。
简·尼尔森
有时候,我们必须停止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首先修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简·尼尔森
值得强调的是,太多的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
简·尼尔森
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当孩子们不回应要求时,常常会回应选择,尤其是当你在给出选择之后加上一句“你来决定”的时候。给出的选择应该是尊重的,并且应着重于情形的需要。选择和责任直接相关。
简·尼尔森
刚学习走路的儿童,正是在因为可以自由行动而欢喜雀跃的时候,就遇到了一群,这群“巨人”阻止了他们每一个活动。
蒙台梭利
领导水平高低,不是我们能判断出来的。有时候,我们觉得领导水平不高,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全局。
李天田
你来我往过招的时候,谁的方案更周全,谁的目标更坚决,谁就能赢。
李天田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他68岁生日的时候写了这么一句话:“倾听你所喜欢的人时,要不时地追问‘还有吗’,直到他们没有更多东西可讲。”
李天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教会是科学发展的敌人,但是在早期大学兴起的时候,对大学起到保护作用的恰恰是教会。
吴军
5、回到教学上,我是这样认为的: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说白了就是问题的答案。答案本身没什么意思。你要是知道问题,答案就变得有点意思了。所以把问题说清楚很重要。但是有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太急于给出答案,而忽略了解释清楚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丹尼尔·T.威林厄姆
2、如果我们都这么不擅长思考,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呢?我们如何找到去上班的路线,又如何在超市淘到便宜货?老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出决定?答案是:当我们能侥幸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就不去思考,反而依赖记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已经解决过的,因此我们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
丹尼尔·T.威林厄姆
15、如果你的后进生比其他学生知道的少,他们肯定不能以相同的速度消化知识,这样做的话只会让他们掉队掉得更远!要想跟上队伍,他们必须比其他人更努力。在帮助后进生跟上的时候,明智的方法是设定可以达到的实际的阶段性目标。
丹尼尔·T.威林厄姆
如果我们认为“帮助”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对她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那么我们把这种“帮助”称作为引导。“玛丽,你采花时感受如何?你是站着采的吗?你的胳膊呢?采的是什么花?什么时候采的?为什么采花呢?你最喜欢哪种花?等这些问题,会让玛丽意识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
维克多·罗恩菲德
我在主持会议的时候都会这样开场,而且从未失手:“如果能听到我,请鼓掌示意。”
大卫·尼希尔
乔舒亚曾在书中对《修辞学》进行了概述:“建议在建造记忆宫殿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注意细节,尽可能地有趣一些、粗俗一些、奇特一些。”
大卫·尼希尔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而是想表明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仅和他自己相关。他愿意投入、奉献多少,都由他自己决定。但是,他决定不了一件事能否做成。就算他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陈海贤
有时候,你没法改变,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你已经发展出一套习惯的应对方式,而改变却要求你放弃它,去用另一套应对方式。这时候,你需要原对内心真实的爱和怕,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获得新的经验,迎来真正的改变。
陈海贤
他有时候会努力但这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使的。这些孩子很在意自己能否被他人赞扬和接纳,所以他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们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由此陷入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防御型心智模式就此产生。这种循环是防御的、向内的。陷入这循环中的人会变得关注自我,总是想很多,却很少行动。他们的自我发展会因此受限。
陈海贤
«
1
2
...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
494
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