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精神
早在父母注意到之前,小婴儿的感知觉就已经开始带动着心理悄悄发展了。比如,孩子的说话能力的发展就是秘密进行的。事实上,一个正常的婴儿,从出生起就拥有语言能力,他在其他各个方面也都存在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本能,也是一种积极的潜能,它与儿童所处的环境一起构建儿童的精神世界。
蒙台梭利
耶鲁所培养的就是有社会责任感、有所担当的人,是具有刚毅而勇敢的耶鲁精神的未来领袖。
吴军
你可以把乐观的程度等同于精神健康的程度。精神上的健康取决于对大脑不断进行特殊的训练,直到你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形成主动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反应为止。
博恩·崔西
在大脑中,重复意味着我们在设置“精神上的轨道”,这样的轨道一旦建立,它们就会变得自足自立,越来越难以消除。只有让自己的意识保持在高度觉察的状态,才能介入旧习惯,打破其不断重复的神经元连接。
简·博克
教师,当努力做精神的巨人和思想的富者。
郑英
教育之难,难在促成学生内心精神的主动生长。
郑英
唤醒他们的民主意识,有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两点,也恰恰是当代公民的必备素质,是我们学校应当赋予学生的精神特质。
李希贵
坚守自我、富有批判精神。
李希贵
书店里的畅销书从表面上看似乎很无序,事实上却是出自不同群体的各路思想者的精神大餐。有的直击时弊,有的追捧潮流,有的讲述名人成长经历,有的谈古论今……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完全可以从无序的畅销书中发现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在杂乱无章中接受多元的思想碰撞和精神启迪。
李希贵
歌德说过: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的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
李希贵
人文的重点其实就是人与文,既关心人,关心人性的涵养,人的理性的培养与人的价值的追求:关心文,关心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发展,与人文的两个含义相对应,人文教育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
朱永新
14生命最终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改变的。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长宽高三者的立体构筑,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
朱永新
生命教育课程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生活,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从而让每一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朱永新
学校建筑也有教育的使命,它可以选择多种造型、艺术形式,象征各种精神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陶冶身心,涵养性格。
鲍传友
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但我们依然眺望着理想的高地,不屈服于现实的羁绊;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和沮丧,但会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
王微
教育的一种意义应该是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加了他的知识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独立和自由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地做出判断,独立面对世界,让学生参与分享并进而掌握人类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要让他学会自由、独立地飞翔。
王微
文化、信仰、教育,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精神生态。所谓信仰,就是我们生命的支点、生命之根赖以驻扎的土壤,没有信仰,生命就会遇到难以承受之轻,就只能有类似于动物本能的生存,而不会有真正人的生活,更不会有生命价值的弘扬与实现。
肖川
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唯有灵魂,作为精神存在的最核心要素在于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领悟。领悟来源于启示,来源于仰望。
肖川
在我看来,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一定包含着爱、感恩、忏悔、希望、信仰、探索、合作、自由与自主,这也正是教育的精神元素。而精神,正如陶行知所说,“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教育区别于一切在形式上貌似教育的劣质的假教育。
肖川
合作之所以是真正教育的精神元素之一,就因为合作的品质是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融洽、温暖、和谐的良好的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品质。
肖川
«
1
2
...
71
72
73
74
75
76
77
...
179
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