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世界
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看,要理解这个世界,包括其中的物质实体,必须从持续进行的事件、变化、过程和关系出发,世界中的各种物质实体正是从中而来。因此,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物质实体,并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持续演化的过程。
理查德·德威特
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中将近半数认为上帝对宇宙的创造早在1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且在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有人问,最初的创造完成之后,世界发生了什么?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最初的创造完成后,世界就变成了一个试验场,人们在这里证明自己值得得到救赎。
理查德·德威特
演化论为我们在生物界所发现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然的机制。在这一点上,在一个科学得到充分发展并且尊重科学的世界观里,西方世界关于上帝的传统观点或者关于宇宙有一个宏伟目标的观点,就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理查德·德威特
可能与至少从古希腊时期以来的大多数人一样,爱因斯坦深信,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可能存在任何超距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遵循一切形式的定域性。然而,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错误的。
理查德·德威特
尽管存在一个现实,但组成这个现实的并不是在测量之前就具有某些确定属性的量子实体。让我们花点时间来体会一下测量在这一类量子理论诠释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从字面上来说,根据这一诠释,测量行为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测量之前,世界是一种面貌,而在测量之后,世界变成了另一种面貌。
理查德·德威特
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一直把基础科学,也就是物理、化学和类似学科都看作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这个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以一种客观的、不依赖于我们兴趣的方式向前发展。但是,到了标准量子理论,情况似乎不一样了,在这门学科里,我们的兴趣和测量似乎可以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至少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此)。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如果我们选择进行测量,世界将会是一个样子,如果我们选择不进行测量,那么世界又会呈现另一种样子。
理查德·德威特
正如库恩所说,身处不同科学体系内的科学家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开展自己的研究”。
理查德·德威特
不同世界不可通约性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那就是对于身处像亚里士多德科学体系和牛顿科学体系这样不同体系的科学家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理查德·德威特
尽管牛顿本人采用了工具主义态度,但是大多数在牛顿世界观教育下长大的人们都倾向于采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重力。再引用一下我们在前面用过的例子,如果我往地上扔一支笔,然后问“为什么笔会下落”,标准答案是“这支笔因为重力而下落”。如果问题是“重力是否真实存在”,那么通常的回答是“当然存在”。也就是说,人们总的来说倾向于把重力当作物体之间真实存在的吸引力。简言之,在牛顿世界观中,人们通常采用现实主义态度来看待重力。
理查德·德威特
在广义相对论中,不受任何力作用的物体会沿着最短路径运动,也就是说,这些物体通常沿测地线运动。重点是,像行星这样的物体,并不是受到了吸引力才呈现出其运动模式,这与牛顿世界观中关于重力的观点相比,是一个关键不同点。比如,火星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转并不是火星与太阳之间相互的吸引力或者说万有引力的结果。相反,与其他运动的物体一样,火星沿直线运动。
理查德·德威特
不同的理论常常对不同属性是变量还是不变量有不同的结论。举个例子,长度、时间(也就是两个事件相隔多长时间)和同时性(也就是两个事件是否同时发生)在牛顿世界观中被认为是不变量,但是正如我们在本章前面所看到的,根据相对论,这些属性并不是不变量。另一方面,根据相对论,光速是不变量,然而,牛顿体系却不认为光速是不变量。
理查德·德威特
宗教观点通常都不容易改变,所以毫不意外,大多数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观点。然而,上帝的概念则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具体来说,人们开始认为是一位类似于工程师或钟表匠这样的上帝设计、构建了宇宙,并让宇宙运转了起来。但从这以后,宇宙可以自行运转,并不需要前一个世界观里所必需的神明来持续介入。
理查德·德威特
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而火元素则有一种远离中心、向边缘运动的天然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比较重的物体(比如石头)会下落,而火会向上燃烧。由于地球本身似乎主要由土元素组成,而土元素的天然位置就是宇宙中心,因此地球本身自然会位于宇宙中心。
理查德·德威特
三段论链条不可能无休止地延长,所以在某个点上肯定有某些前提是必定为真的,但本身并不是通过级别更高的三段论链条得到的。这些起始点,也就是这些本身必定为真的前提,通常被称为“第一原则”。第一原则被当作关于这个世界基本的、必定为真的事实。
理查德·德威特
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科学通常被认为是以提供确定的知识为目标的。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科学知识必须为真,而且必定为真,而不仅仅是有可能为真。如果要问我们如何才能得到这样必定为真的知识,似乎只有一种可能的方法,那就是使用基于必定为真的基本原则的演绎推理模式。如果可以找到这样必定为真的基本原则,而且如果使用的是演绎推理模式,那么所得到的结论(也就是科学知识)将“继承”这些基本原则的确定性,我们也就将得到必定为真的科学知识。
理查德·德威特
拿起两支铅笔中的一支,放到书桌的一个抽屉里,关上抽屉,这样你就看不到、摸不到,也感受不到这支铅笔了。你很有可能认为即使自己无法感受到,这支铅笔也仍然存在。也就是说,你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是一个事实。然而,现在请思考一下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我们认为“书桌上有一支铅笔”和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原因有实质性区别。一个观点是以直接的、经过观察得来的证据为基础,而另一个则主要源于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所秉持的看法。尽管对“书桌上有一支铅笔”和“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观点,我们深信不疑的程度可能是一样的,但我们秉持这两个观点的原因却有实质性差别。这一类事实,也就是人们深信不疑的一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哲学性/概念性认识,我通常称之为“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理查德·德威特
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这个世界都是隔绝的。更具体地说,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身感官所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
理查德·德威特
知觉表征论是一个关于感觉的概括性理论,涉及我们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等。从本质上讲,知觉表征论的核心是:感官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世界各种物体的表征(对视觉来说,这些表征大致类似图画)。同样地,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
理查德·德威特
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理查德·德威特
人类之所以能够控制世界,是因为合作的能力高于任何其他动物,而之所以有那么强的合作能力,是因为他们能够相信虚构的故事。
瓦尔·赫拉利
«
1
2
...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
700
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