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知识
在知识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位专属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不一定对学生学习的所有科目都精通,但却都是学习行为的专家,他们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做全程辅导,每周与学生单独会见一次,一起就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讨论,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训练学生制定计划,提升学习策略的能力。
朱永新
研究表明,9岁的孩子同样是很能干的决策者,而且即使他们表现得差强人意,那也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不一定是因为判断力差。明智的决策=知识启发+情绪智能。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
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流的教师教思想。
鲍传友
教师教学语言表达的清晰程度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语言的严密程度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量,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愉悦性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王微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重心转化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王微
教育的一种意义应该是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加了他的知识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独立和自由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地做出判断,独立面对世界,让学生参与分享并进而掌握人类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要让他学会自由、独立地飞翔。
王微
优秀的教师只要登上讲台,一般是神采飞扬,激情四射,但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调平平,讲授缺少感染力,不管教学组织用话,还是知识点的讲解,都是同一种音调、同一个音频。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没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没有辅助手势,使得讲解语言听起来枯燥无味。
朱雪梅
基于我的教育探索,基于我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如下一些词应该是作为理解“教育”的关键词:学习领域、学生的发展、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经验课程、有效教学、课堂互动、知识建构、教师成长、学校文化。
肖川
在建构主义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被要求寻找解决某个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答案,这似乎更顺应我们这个更加复杂的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我们会查询信息,而不是储存所谓的知识。
丹尼尔·缪伊斯
真正的深度学习应该是通过探导和不断重复使用相关资料,对如识进行完整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像直接教学法那样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学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见到了知识的全貌才能建构相关的含义。
丹尼尔·缪伊斯
学科知识在不断发展,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教育研究也在日新月异,教师应当时刻把握有效教学、教学法以及具体学科教法的发展动向。
丹尼尔·缪伊斯
蒙克发现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各相关点的分布呈曲线状。这说明,它们之间有一个门槛效应,即教师应该有一个起码的学科知识水平才能教好学生,不过这个水平一旦超过某个点,影响就会逐渐消失。
丹尼尔·缪伊斯
同化型学生喜欢精确系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他们尊重他们心目中权威的观点,擅长逻辑,喜欢抽象的观念。对他们来说,逻辑甚于实际解释。他们喜欢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对课后作业也非常认真。他们还喜欢独自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
丹尼尔·缪伊斯
推理型学生主要对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感兴趣,他们爱追究事物运行的细节并运用于实践。这类学生偏好工程技术,不喜欢社会和人际知识。他们适合互动型授课,喜欢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理型学生还喜欢动手操作。
丹尼尔·缪伊斯
适应型学生偏好积极的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依靠自觉而不是逻辑推理,喜欢把学习跟自己的个人经历结合起来,喜欢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场景,不喜欢过多分析。在教这类学生时,建议鼓励他们去独自发现,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人际关系对适应型学生很重要,所以他们也喜欢合作学习、小组作业。
丹尼尔·缪伊斯
利用艺术“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以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生活的真实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途径创设情境,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使儿童在情境中感受语言形象,体验情感。
李吉林
遵循学习科学,提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策略:(1)学习知识的复杂性——整合知识,选择最佳途径设计情境;(2)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以情激智,唤起持久投入的内驱力;(3)学习系统的开放性——链接生活,凭借活动历练实践才干;(4)学习催发潜能的不易性——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李吉林
拓宽教育空间的三个渠道:一是通过多样性的教育“周”“节”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二是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保证学校和社会、各学科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以及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相融合,扩大教育效果;三是通过野外情境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课堂上儿童智能活动的源泉。
李吉林
不同学科的教师都通过直观的艺术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出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把它与亲、美、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学科知识与儿童活动的结合,使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保证,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李吉林
“小红花”—— 论奖励及其副作用。内在动机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驱动力来自任务或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获某外在的报答。驱动的行为除了活动本身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奖励,有趣、享受的经历是行为的结果,往往具有创造性,能够最大激发潜能。奖励背后的愿望是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结论: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受试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当解决问题之道并无一定之规,找出解决之道的步骤也非一目了,奖励会对表现有不利影响且是多余的。知识和心理成熟度上的差距导致学生依赖老师,有助师生关系亲近,奖励则拉大了师生人格和价值上的不对称性。
高德胜
«
1
2
...
78
79
80
81
82
83
84
...
176
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