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收集《狂热分子》名人名言感受智慧的力量提升自我
埃里克·霍弗
说人会愿意为了一枚纪念章、一面旗帜、一句话或一个神话而赴死,不全是无稽之言。相反的,人会为最值得拥有的东西而牺牲,才是最罕有的事情。因为.M-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中最真实的,莫过于他的生命,没有了这生命,他就不能拥有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所以,自我牺牲的动力不可能是出于任何具体利益的考虑。哪怕我们是因为不想被杀而冒死亡之险奋起战斗,战斗的冲动仍然不尽然是出于自利,而更多是出于一些不具体的东西,如传统、荣誉或希望一一又特别是希望。要是没有希望,人遇到危险,不是会拔腿就跑,就是会不反抗,任由自己被杀。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失意者看到有钱人走下坡和正直者受辱,会深感安慰。他们在普遍的没落中看到人类平等的前景。在他们看来,大混乱就像坟墓一样,是平等的温床。他们炽烈地深信,一个新秩序必然会来临,但在新秩序建立起来以前,旧的一切必须连根铲除。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救济的人……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完全不尊重。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热情依附是他盲目献身与笃信的根本,被他视为一切德性与力量的源泉。虽然他这种一心一意的奉献究其实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命寻找支撑,但他往往会把自己视为他所依附的神圣伟业的捍卫者。他也准备好随时牺牲性命,以向自己和别人显示,他扮演的真的是捍卫者的角色。换言之,他牺牲性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然后,当一个运动已经得势,它就会转而强调一些远程的希望-一-些梦想与liil景。对一个得势的群众运动而言,它的首要关心是维持现状,所以它会鼓励顺从与耐性,教他的追随者一小道理:"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一样可以兴起和传播,但它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情况往往是,被一个人伤害之后,我们会恨的是一个完全不相子的人。例如,迪斯大林秘密警察欺压的俄国人轻易就被煽动去反对"资本主义战争贩子"因为《凡尔赛和约》心生不满的德国人把气出在犹太人身上;南非的祖鲁人(Zulus)不找压迫他们的布尔人算账,却去屠杀印度人。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虔诚者总是呼吁别人应该用感觉丽不是脑子去理解绝对真理。1934年,赫斯(RudolphHe回)宣誓加入纳粹党的时候,这样对台下的听众说,不要用你们的脑子去追寻希特勒;用心的力量,你们就会全都找得到他。"当一个群众运动开始去解释其教义,使之明白易懂时,就是这个樨众运动已经过了生气勃勃阶段的表征,现在,它的首要之务变成追求稳定。一个政权的稳定需要知识分子的效忠,而把教义条理化,是为了争取知识分子而不是促进群众的自我牺牲精神。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哪怕是在合理悲愤的情况下,我们的恨意主要仍然不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来自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一换言之是源于自卑。当我们自感比伤害我们的人优越,我们更可能的反应是鄙夷他们,甚至是可怜他们,而不是恨他们。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模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快捷方式。当我们没有意向、能力或时间去独自解决问题时,就会模仿别人。忙人比闲人更易于去模仿。换言之,匆匆忙忙的生活更易制造齐性。因此,如果处心积虑要把一群个人融合为一个紧密的团体,不断制造些行动让他们投入,看来是个相当有效的方法。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卖国贼一般都是狂热者,他们投身敌营,是为了加速一个他们所恨的世界的倾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卖国贼都是大右派。"在极端的国家主义与叛国行为之间,看来只有一线之隔。"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勒南指出,自有世界以来,从未有过慈悲的国家。我们大概可以补充说,自有世界以来,从未有过慈悲的宗教或慈悲的革命党。与无私所孕育的僧恨和残忍相比,由自私所催生的冷酷和恶毒显得很没有看头。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看来,我们要宣扬什么主义信条时,真正要别人接受的不是我们的特定信仰,而是我们那种不可理喻的恨。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看到一些标榜爱上帝、爱基督、爱国家或同情被压迫者的群众运动制造出大量血腥、恐怖与破坏时,我们往往会把这种可耻的扭曲归咎于运动领袖的野心。但事实上,把高贵的动机变形为仇恨与暴力,并不是诡计多端的领导者蓄意操弄的结果,而是由爱上帝、爱国家一类的热忱所催生的团结致之。去个体化乃是彻底整舍的前提,而无私的奉献在相当大的程度也是一个去人化。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蒋介石的一大败笔就是八年抗战结束后,未能及时找到一千代替日本人的新魔鬼。这位雄心勃勃却头脑简单的将军大概是太自负了,以致未能了解,会让中国群众团结起来的因素并不是他,而是"魔鬼"日本所激起的民族激情。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激进派和反动派都厌恶"现在视之为一种反常和畸形。二者都准备好对"现在"不屑一顾,断然前进,二者都欢迎自我牺牲的观念,那他们的差异何在?主要是对人类天性的可塑性看法不同。激进派对于人类天性的无限完美具有热情信念,相信只要改变环境和改善陶冶灵魂的方法,就可以创造出全新而史无前例的美好社会。反动派则不相信人的自身具有深不可测的向普潜力,认为如果想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社i会,就应该取法过去成功的楷模。在反动派看来,未来应该是壮丽的复古,而不是前所未有的革新。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恨意总是潜藏着钦佩。这一点,部分反映在我们喜欢模仿我们所恨的对象。每一个群众运动都会按照宫选定的魔鬼的形象来塑造自己。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当我们要诱导一群人产生团结行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时,我们会竭尽所能-一不管我们自觉与否---鼓励他们疏离"自我"努力在他们身上培养出失意者(失意者是主动疏离"自我"的人)会有的各种态度和冲动。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当我们抛弃自我,成为一个紧密团体的部分时,我们不仅抛开了个人利益,同时也抛开了个人责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恐惧、犹豫、怀疑和是非感,他会变得有多残暴和冷酷,令人不敢想象。
埃里克·霍弗
/
《狂热分子》
«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