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义就是匡正的意思,不能以下正上,必须是以上正下。
当今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果真想行仁义之道,做上等的贤士,上要符合圣王之道,下要符合国家与百姓的利益。
哭着送去,哭着回来,回来后要努力于衣食之物的生产,资助祭祀,并用来孝顺双亲。
衣食是人们活着的时候所需要的利益,尚且要有一定的节制;埋葬是人们死后所需要的利益,为什么就单单在这里没有节制呢?
这就是所谓的适应习惯,安于风俗啊。
死者既已安葬,活着的人就不要长久地哭泣,而应该尽快做事,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事,并用来使大家互利。
凡是大国之所以不攻打小国的,必定是由于这个小国粮食充足,城郭修筑坚固,上下和谐一心。
出门没有衣服,进家没有粮食,内心积有耻辱之感,就会一起来发动暴乱,而且无法禁止。小槛黄花共醉
就好像让人伏在剑刃上,而期望他能长寿一样。
[厚葬使]已经获得的财产,都拿来埋掉了;丧后本当产生的财产,又被长时间的禁止所消除。
一个个都说∶我是向上效法了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大道。”但所说的话却是互相攻击的,所行的事是截然相反的。
凡是圣人制造的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够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太多了。
而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去掉那些无益于实用的东西,这就足够使国家的财利增加一倍了。
现在,对于做了很小错事的人,人们都知道他做错了并谴责他;对于犯了大的过错,以至于攻打别的国家的人,人们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跟着赞美这种行为,说这是义。
这是圣王的法则,治理天下的正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不过是君主不把它[爱人利人]用在政事上,士大夫也不把它付诸行动罢了。
关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会关爱他;给别人利益的人,别人也必定会给他利益;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残害他。
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与怨恨,之所以能出现,原因就在于人们不相爱。因此,仁义的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天下的老百姓如果都向上统一于天子,而不向上统一于天的意志,那么灾祸就还没有完全离去。
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君主谋划国事就不困难,身体就不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