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可能
因为在我看来,任何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根本目的都不应当是为了确立一种威权化的思想,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调整社会关系,使人们比较协调,达到一种制度上的正义。从这个角度看,界定权利和建立权利保护机制的权力应当是分散化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更多地考虑当事人的偏好,而不是依据一种令人怀疑的普遍永恒真理而加以中心化。
苏力
我们长期以来倾向于将法律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而忽视法律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保持稳定,是一种保守的社会力量;因此,在我们频繁地“修改完善法律法规”之际不仅不可能建立法律的预期和权威,而且有可能破坏本来法律所要保证的已经建立的社会预期。
苏力
人员的高度流动性和城市化使人们更多同陌生人进行交往,使犯罪违法有了可乘之机。一般说来,处于陌生环境的个人对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无法产生一种切身的责任感和道义感,这就使他或她更易于从事一些在家乡或熟悉环境中所不为的行为……而另一方面,高度的流动性也使违法犯罪者有更多可能逃脱社会的制裁,包括舆论的制裁和正式的法律处罚,而这种逃脱反过来又可能刺激更多的和更严重的违法犯罪。
苏力
尽管如此,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惯例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法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法律不可能规定一切,需要各种习惯惯例才能起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法律往往只是对社会生活中通行的习惯惯例的确认、总结、概括或升华。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制定法的出现和增加只是由于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方式变化而引起的制度变迁之一。当然,国家制定法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似平容易得以有效贯彻。其实,真正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住往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定。一个只靠国家强制力オ能贯彻下去的法律,即使理论上其再公正、也肯定会失败。
苏力
激进的社会变革可能在摧毁旧的经济体制的同时,也会摧毁伴随这一体制的一些形式因素:统一的法制、社会秩序、甚至国家的统一;这些形式的因素具有自身的价值,具有超越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生命力。在社会变革中,必须注意保护这些需要时间才能建立的法制的形式因素。因此,尽管矛盾很尖锐,我们却必须在这矛盾的利益中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
苏力
规避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规避者意识到国家制定法或一种权威的存在,当他们努力规避国家制定法时,实际上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国家法律的规则(当然也是在改变国家的法律规则)。真正严重的回题是行为人在行为时心目中完全没有这样一个权威,没有这样的顾忌,这时出现的就不是一种法律规避,而可能是对国家法律政策的无视和公开挑战。
苏力
对真实的任何再现都是一种经思维创造了的真实。人不可能研究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一切事,必定要有选择,要有描述和象,而任何选择、描述或抽象同时也就是对研究对象的“物自体”构建,也即“扭曲”。
苏力
从历史来看,作为制度的法律机构必定出现在这样的法律专门人员之后。或者说在古代是由社会中那些运用普遍规则解决纠纷和冲突的个人扮演了今天法律机构的角色并实现其功能的。 在昔日,法律的机构之所以比较简单,司法执法人员之所以不必须接受专门的训练,究其原因并概括说来,是社会生活相对比较简单,所发生的案件或纠纷也就比较简单;特别是在小农经济的社会中,案件和纠纷所涉及的人和物绝大多数都在当地,容易为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调査,因此可以依据社会中普遍、习惯的行为规则作出判断。无论我们是否将这些规则定义为法律,它们实际上起到了法律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由于这时法律活动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法律常常是对地方性的社会习惯或惯例的承认,因此人们无需职业训练也可以对案件事实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并依据常识作出比较恰当的因而也相当有效的“判决”。 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过的司法行政不分的现象并非一种愚昧的体现,相反可能是人们面对相对简单的社会管理和统治任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其后果并不必然如同洛克、孟德斯鸠等早期主张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的思想家所演绎的那样一定是十分糟糕的。
苏力
“私了”这种法律规避所证明的并不是行为人对法律的无知和非理性,而恰恰证明了他们的理性。而这样一来,这里也就证明了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国家制定法在某些方面是不完善的,因为保护受害人的法律可能要求受害人付出更大成本。 说受害人的选择是有理由的(justified)并不是说这一选择的结果在法律上是正当的,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观就必定认可它。但我们在此应当研究的问题并不是作一个道德的或法条主义的评价,而是应当思考:如果想以国家的制定法改变行为人的行为,制定法可以和应当如何改进?显然,道德法治教育本身不可能是改变人们对待法律制度的态度的充分条件,尽管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人们的选择是在所有现存的社会限制条件下做出的,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法律,而不仅仅由或主要不是由观念决定的。
苏力
我们的法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可能完全准确,总是跟踪我们的道德直觉。但也许正因为它的无情,所以才能成为一种制度。它的用途也许是它的短处,它的优点也许就是它的弱点。
苏力
制定法必须或易于人们所接受,否则行为人可能采取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
苏力
《当你老了》可以代表我对老去的希望,可能是老态龙钟,但是思维活跃,心底依然柔软,对世界充满好奇,不自以为是,仍然对知识充满渴望。我心中理想的老人,是很吸引人的,我希望自己老了的时侯,变得更加开阔,能接纳一切人,对身份、地位没有偏见,对世界还很好奇,但有正义感,而且能够很勇敢。
李健
做太有名的人,其实不太会过得很好,太有钱或者太穷的人也不会过得太好,所以我一直在找,中庸之道在这方面还是有些作用的。比如说,也有人鼓动我成为什么股东,加入这个或者那个,赚更多的钱,我觉得对我来讲不是一个好的事情,因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人花钱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你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物质,名利就是一个双刃剑,刚开始可能真是帮到你,后来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生活。
李健
自己应该处于一个边缘的状态,就是当你有演唱会的时候有专辑的时候你可以出现在媒体,千万不要天天的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弄一话题,这话题里也有你,那话题里有你,那个是我非常警惕的。你的作品应该直指人心,可能让人们津津乐道,但你自己这个人一定是很边缘的,就是不应该老出现在媒体面前、大众面前。
李健
你什么不做才会没有议论,你只要有做事一定会有人议论,但你要记住,别人终究在议论,而你在做事,这就可以了。这是一个百科知识泛滥,信手拈来如此轻易的时代,但越是这样,观点、见解恰恰弥足珍贵。观点可能是值得商榷的,但至少拥有自己的观点,就是好的,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的话最好也不要人云亦云。
李健
我从来就不想争第一,因为我觉得在任何环境里,在任何时代里面,当第一名是非常危险的,无论在哪个行业,当第二名第三名是更适合我,其实我不太看重所谓事业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顶峰什么辉煌,其实有很多时候,那对生活来讲没有真正的意义。舞台,从理论上来讲也是虚幻的,人永远留恋舞台很有可能出问题的,一定要分清舞台跟真正生活的区别。
李健
有多少所谓的闪光,就有多少那些灰暗的时刻。其实一个人还是应该了解自己,懂得认识自己,不能当别人夸大你的时候,你真的信以为真了。人可能越学习越会觉得自己很差,就会觉得自己不够,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才能知道你不足。
李健
跟周围比,你会发现有些很差的人,比你红,比你有钱,你会觉得这不公平,但你要觉得自己今年比去年好,比如说哪怕身体比去年好,或者多写一首歌,你都是有收获的。这不是一个精神自我安慰,它真正是一个好的人生哲学。因为任何领域里不太可能永远是公平竞争。人生是需要运气的,但是你自我不强大,你的希望会越来越小,运气我们无法左右,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我变得强大。
李健
那些年,在外人看来我是沉寂的,在我看来却是沉积。你所有的那些积累,可能就是为那样的一个真正的机会所准备的。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在大众化之后,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成名是幸运。这种清醒,拜那些闲散光阴所赐。
李健
爱情之所以不可以永恒,大约正因为回忆不可能始终真实,因为生命就是细胞的不断更新。
马塞尔·普鲁斯特
«
1
2
...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
417
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