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需要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动规范(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村上春树
无论看上去多么平稳的人生,肯定都会有巨大的虚脱期。也许能说成为发疯而准备的时期。人类大概需要这种类似间歇性的东西。
村上春树
机会无处不在。你需要抛下鱼钩,在最意想不到的池塘里,你会钓到鱼。
奥维德
真的,据说,很晚才开始说话的人绝对不如其他人说话那么清楚。但是,他们说话犹犹豫豫,并不是因为他们说话说得迟。恰恰相反,他们说话说得迟是因为他们说话犹犹豫豫。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他们这么晚才开始说话呢?难道是他们需要说话的时候较少吗?还是大人鼓励他们说话较少?恰恰相反,人们一发现孩子说话说得迟,就会焦虑不安,并开始强求他们开始说话,而且要他们比较早就能清晰表达的孩子说得还要多。这种错误的热情反而卓有成效地让孩子的言语变得混乱。如果不那么着急,他们将会有充分的时间练习说话,让他们的言谈变得更加完美。
卢梭
这种不合理的习俗来自何处呢?来自一种不近人情的做法!因为母亲们不重视她们的首要责任,并且不愿意给自己的孩子喂奶,于是她们只好把孩子托付给雇用来的乳母。那些女人因此成了陌生人孩子的母亲,而这从天性上来说对她们并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她们一心只想着让自己省事。一个婴儿如果不包裹得紧紧的,就需要人一直不停地看着,但如果把他紧紧地包在襁褓里,就可以随便放到一个角落里,任由他们啼哭也不用理会。只要这位乳母的疏忽大意逃脱了主人的注意,只要那个还在吃奶的孩子不摔断他的小胳臂小腿,即使是他死了,或者一辈子身体孱弱,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的四肢得到了保全,虽然以他们的身体为代价,但如果出了任何差池,都不是乳母的过错。
卢梭
蛮横、傲慢、讨厌和难以管教。这种发展并不是源于天生的支配欲,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为一个人不需要很多经验就会感受到,借别人的双手去行动以及只需动一下舌头就可以让整个世界动起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卢梭
在北方,土地贫瘠,人们需要大量的食物;在南方,土壤肥沃,人们吃得却少。这又产生了一个差异,北方人因此变得勤劳,南方人则喜欢沉思。社会也向我们展示了同一个地方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这些差别。穷人住在不毛之地上,富人则生活在丰饶的土地上。
卢梭
与此相反,人越是接近自己的自然状态,他的才能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此,他距离幸福就越近。当他的一切似乎都被夺走时,绝不会是他感到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苦恼并不在于失去那些东西,而是在于他觉得需要那些东西。
卢梭
因此,一个新生婴儿需要一位最近刚当母亲的乳母。我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我们离开自然的轨道,我们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的企图就都会遇到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这条路是唯一正确的路,那我们就走下去吧。
卢梭
因此,一旦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那教育几乎就不可能成功,因为教育要成功就必须把这三种因素协调起来,而这取决的不是一个人。所有单个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或近或远地接近目标,但要完全实现目标还需要运气。
卢梭
胆小、容易受骗以及恐惧死亡。他们能让死人走路又怎么样呢?我们需要的是人,但我们从没看到真正的人从医生手里走出来。
卢梭
一开始,自然只赋予了人保护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欲望以及足以满足这些欲望的才能。所有其他的才能则蓄积在人的心灵深处,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加以发展。只有在这种原始状态中,我们才能获得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平衡,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中,我们才不会痛苦。
卢梭
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即使能活到八十岁,我也不会承担照顾他的责任。我可不想要一个对他自己和别人都没什么用处的学生,一个唯一的事情就是让他自己活着的学生,一个身体总是成为训练其心智的障碍的学生。如果我慷慨地关爱他,也只是枉然,我从社会那里夺去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那我所能做的岂不是让社会蒙受了双倍的损失吗?让另一个人来替我照料这个体弱的孩子,我非常乐意,也非常赞赏他的宅心仁厚,但是我自己没有做这种工作的天赋。我可能永远都不能教一个需要所有力量来保命的人生活的艺术。
卢梭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一直感受到别人的仁慈与好心,他就不会想着通过欺骗别人让自己有所收获。相反的,他还会非常明显地愿意别人看到事情本来的面目,以免别人误解了他。因此,很显然,就切切实实的事实撒谎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由服从法则决定的。因为服从别人是一件不为人们所喜欢的事情,孩子私下里会竭尽全力地不去服从别人。此外,撒谎能让他们避免惩罚或责骂,这是当下就能得到的好处,比说实话会带来的遥远的好处更有价值。在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之下,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对你撒谎呢?他有什么事情要瞒着你呢?因此平时你不要随意地阻挠他,不要惩罚他,不要强求他做任何事。为什么他会把每件事情都告诉他的小伙伴,而不像那样天真无邪地把一切都告诉你呢?因为告诉你实情比告诉小伙伴更加危险,这一点他不会看不出。
卢梭
相比在襁褓里裹得紧紧的孩子,那些身体和双臂能自由活动的孩子肯定要哭得少得多。只知道身体需求的孩子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会哭,而这是一个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时我们就会确切地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立即帮助他,一秒钟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动,而且不要通过抚慰他的办法让他高兴。你的爱抚不会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会记住要赢得你的疼爱应该怎么做。一旦他发现了如何随意地引起你的关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毁了。
卢梭
我们生下来就很弱小,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下来就一无所有,我们需要援助;我们生下来就懵懂无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而我们出生时缺乏的和成长中需要的一切,教育都会赋予我们!
卢梭
健康、知识和才能都满足这份工作的要求,非常适合教育他,并从他出生到长大成人一路引导他,除了他自己以外,他不需要其他人的指引。在我看来,对我这个害怕自己的幻想让他偏离正轨的作者来说,这个方法非常有用,因为一旦我背离常规的做法,我就只好将自己的那套方法试用于这个学生。我很快就会知道,或者说读者朋友们就会代我弄明白,我有没有遵循那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规律。
卢梭
所有动物都拥有保护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才能,且刚刚好。只有人拥有过剩的才能。这种过剩的才能却给他招来了苦恼,这不是很奇怪吗?在每块土地上,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物资都超过了他们的生存所需。如果他足够明智,不去理会这种过剩,他就总是会很满足,因为他需要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太多。古希腊文学家兼哲学家法沃里努斯(Favorinus)曾说:“巨大的需求源于巨大的财富,而且要得到我们想要的,最好的办法往往是舍弃我们已拥有的。”我们努力地想让自己更加幸福,结果却把这件事变成了痛苦。每个只是希望自己能活着的人,往往会活得很开心,他从而也会成为好人,因为做个坏人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卢梭
“这个可怜的人生病了,他在发热,有些狂躁呢。”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告诉他一些词语,让他对疾病及其影响有一些概念,因为这也属于自然,是他必须认识的一种必然联系。这个观念本身没有错,借助于这个观念,他将过度的情绪视为疾病,那他会不会从小就对控制不住地发泄这些强烈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反感呢?你不认为在适当的时机教给孩子这种概念,相比冗长乏味至极的道德说教,会产生更加有益于健康的影响吗?但是要考虑这个观念的副作用。你拥有权威,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可以把这个叛逆的孩子当作一个生病的孩子对待,让他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让他躺在床上,规定他的饮食,让他害怕自己日益增加的缺点,让他讨厌并惧怕它们,但又不会把你为了他的“康复”可能会采取的严厉措施视为惩罚。如果你自己恰巧一时头脑发热,失去了你应有的冷静,没有控制住自己,那就不要想方设法地掩饰你的错误;而要以一种温和的责备的口吻坦率地告诉他:“哦,我的朋友,你让我生病了!”
卢梭
如果我们可以这么说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强大得足以让他周围的一切活跃起来。不管是创造东西还是破坏东西,对他来说都是一回事。他所寻求的就是改变,而所有的改变都需要行动。如果他看起来更加倾向于破坏东西,那只是因为创造东西需要花时间,而破坏东西则几乎不费什么时间,因此,破坏性的工作更加符合孩子急不可耐的性情。
卢梭
«
1
2
...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
400
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