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理解
背诵的好处,不仅在于记忆和理解经典的义理,而在于培养修学者的戒、定慧。
薛瑞萍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
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它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卡尔·雅斯贝尔斯
如果你抓着快乐不放,会发生什么?你会对其产生依赖,不是吗?如果你依赖的那个人发生了意外,或者你依赖的财物被破坏,见解被攻击,你就会迷失,所以你说你必须保持出离心。但其实去不要依赖,也不要出离,只是看着事实,当你理解事实本身,就不会再有快乐或者痛苦,有的仅仅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克里希那穆提
对于孩子的教育,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会在处理问题时积极地思考,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允许同学们有不愿意帮忙的心理和行为。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却有复杂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开放老师的心态,理解家长,尊重孩子,你要能够尊重他人不同的教育方式,找到他这么做的心理动机。这就是教师的智慧,也是爱的艺术。
桂贤娣
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爱往往基于自身的经验,凭借直觉来关怀学生,并没有注重个体差异,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在我看来,爱孩子就应该以尊重理解为前提,尤其是这类生理、心理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病残生,他们自卑感强,比一般的孩子更加敏感脆弱,他们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待这类学生,老师太热情,他觉得你是同情可怜他;老师太冷淡,他觉得你是嫌弃歧视他。因此,对他们的关爱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爱得科学、爱得具体,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桂贤娣
教师这个职业有时候就像医生,医生治病救人,教师则矫正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孩子的过失就像是小小的疾病,我们不能讳疾忌医,隐瞒包庇,更不能谈虎色变,夸大问题。作为老师和父母都应该珍视每个孩子的过失,因为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最佳契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这时,学生潜在的问题就会暴露无疑,帮助学生找到并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所在,便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理解、尊重、信任,用真情换取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
桂贤娣
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如同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细微之处见真情。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状况不佳的孩子,平时爱冒险的,挑食的,体质较弱的,生活上有特殊情况的……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对这些孩子多一份细心的观察,体察学生身体的种种不适,理解他们因为生病带来的情绪波动,安慰、鼓励、疏解,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去爱他。
桂贤娣
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说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
叶圣陶
买回一本书之后先看书名,搞清楚这个书是关于什么的,再看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样的。看目录,为的是理解整本书的结构。这本书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尝试在目录里面找出他的结构、大纲、梗概。接下来再看序言或是导论,选一两章最有兴趣的简略地看。
梁文道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梁文道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主体化,即把客体的知识、学问、道理与自己的理解、体验、感悟、爱憎、希冀结合起来,然后天地化为境界,知识化为格局,学问化为心胸,道理化为智慧,规律化为把握,终极化为核心范畴。
王蒙
听(聴),它要求我们听的时候要用耳朵、眼睛和心来聆听,这样你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
罗翔
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好奇心的存在自有其意义。当人类思考永恒、生命以及真相那令人惊叹的组成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对它们产生敬畏之心。对人类个体来说,只要他每天仅仅尝试去理解有关这浩大秘密的一小部分,就已足够了。
爱因斯坦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罗伯特·戴博德
自大的人永远无法割断赞美与爱之间的悲剧关联。他们不断地寻求赞美,贪得无厌,因为赞美与爱并不是相同的东西。赞美只是对他无意识的原始需求的替代性满足,他其实真正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
爱丽丝·米勒
抑郁可以理解为自我丧失的信号,而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否定自己的情感反应和感觉。这种否定始于童年中因为害怕失去客体的爱而进行的至关重要的适应性改变。随后,在客体投射的内心形象的影响下,这种中否定延续了下来。因此,抑郁向我们暗示了病人身上存在一种早期的障码。
爱丽丝·米勒
1.误解是人生的常态,理解本是稀缺的例外。
罗翔
你来是为了丰富自己,展现你最深层的爱,为了学习和成长,学会同情和理解。
露易丝·海
如果一个孩子有幸在一个能满足他镜映需求的母亲身边长大,且母亲允许自己被孩子占有,服从孩子,也就是说她为了孩子的自恋发展甘愿被利用,那在成长中,孩子就会慢慢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感觉。理想的情况下,母亲也能为孩子提供友好的情感氛围,并能理解孩子的需求。
爱丽丝·米勒
«
1
2
...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
195
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