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冲突
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善恶、喜好进行判断。而对于自己的观点究竟是否有失偏颇,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结果就会和别人产生冲突,或者因为不理解别人的行为而积累很大的压力。
赤羽雄二
我们所知道的法则及和谐往往只局限于已经发现的事例,可是更奇妙的和谐是从许许多多看起来相互冲突,实际上是相互呼应的法则中产生的,而这些法则我们尚未发现。
梭罗
只有发自两个人存在的核心的相互交流,两个人都从核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核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这里才是爱的基础。因而感知到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供歇息的地方,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发展、一起工作;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而非逃离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合一。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能识辨爱。
艾瑞克·弗洛姆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马歇尔·卢森堡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马歇尔·卢森堡
学说之间冲突,并不是灾害,是机会。
怀特海
在单边控制的环境中,人们采取戒备、反复无常、意图控制、操纵他人的行事方式。他们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党同伐异。他们隐瞒重要信息、想法与情感。这导致双方虚与委蛇,冲突被压抑下去,却又以卑劣的政治花招表现出来。
弗雷德·考夫曼
对所在的社区乃至对全社会的责任,即使有的时候坚守本色会让你遭受批评或与人产生冲突。
约翰·轩尼诗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枪,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陈海贤
自我跃迁,不仅仅是能力的改变,更是认知和发展“范式”的改变。心智模式或者说范式的转变,对内提升潜能,对外发现可能,这就是一个人认知跃迁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与社会规律放大而来。这种勤奋不是战术上的勤奋,而是战略上的勤奋。所以跃迁和努力精进并不冲突,只是更强调在正确的范式下“聪明地勤奋”。自我精进、终身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一个站位再好、加了再多杆杆的人,如果自己不够努力精进,也无法达成跃迁。
古典
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另一个孩子紧紧抓住的玩具上移开,以避免他们发生冲突——那样做并不会帮孩子理解现状,也不会帮他们学习如何面对冲突。
菲利帕·佩里
你不能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做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所以观察它就足够了。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埃克哈特·托利
不要去寻找宁静。不要去寻找你所处的当下时刻外的任何一种状态,否则你将会创造你内心的冲突和无意识的抗拒。为你不能进入宁静状态而宽恕你自己。
埃克哈特·托利
将注意力放在你情绪的感受上,并检查你的思维是否停留在一个怨恨的模式上,比如责备、自怜或者仇恨。怨恨是思维的本质,就像思维创造的虚假自我一样,离开了挣扎和冲突后,它就不能生存。思维是不会宽恕的,只有你才能。
埃克哈特·托利
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这将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解放!。
埃克哈特·托利
我们不应该有这些情绪吗?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拥有任何情绪,而不是判断它们的好与坏,或者我们不应该拥有它们。我们感到怨恨、愤怒、郁闷等都是可以的——否则我们将会陷入压抑状态,我们的内心就会有冲突或是否定。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其自然。
埃克哈特·托利
当事情出差错了或自我受到威胁了,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威胁或损失(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或当你的亲密关系发生冲突时,普通无意识的不安状态会转变为深层无意识的痛苦——这是一种更为剧烈、更为明显的痛苦或不幸的状态。这是普通无意识的强化版本,它们的种类相同,只是无意识的程度不同。
埃克哈特·托利
在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用“积极的暂停”让自己的感觉好起来,并且在亲密和信任(而不是疏远和敌意)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简·尼尔森
情绪撤出并不意味着爱心的撤离,它意味着从造成冲突的情形中撤出来,任何一种形式的撤出,都应该紧随上鼓励、训练、将孩子的行为转向积极方面以及在冷静期之后解决问题。
简·尼尔森
大多数大人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他们不愿意为自己在这“一出戏”中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怎么会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引起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呢?实际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是迈向解决冲突的一大步。
简·尼尔森
«
1
2
...
8
9
10
11
12
13
14
...
21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