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父母
被父母自私地占有的孩子仍然可以不受干扰地发展其智力,而他的情感世界则得不到发展。这对他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爱丽丝·米勒
母亲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去体会自己的情感和感觉。孩子便发展出一些能满足母亲需要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在当时保障了他的生存,即获得父母的爱,却妨碍了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成为他自己。这种情况下,属于孩子这个年纪的自然的自恋需求就无法融入他正在形成的人格之中,而是会被压抑或者分裂出去,从而继续保持其早期原始的形态。这也令这些需求以后更加难以融入。
爱丽丝·米勒
自恋障碍的病人可能在生活中鄙视过许多人,例如“愚蠢弱小的”弟弟妹妹或者没有教养什么都不懂的父母。所有的鄙视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抑制自己不愿表现出来的情感。鄙视弟弟妹妹,常常是因为嫉妒他们;鄙视父母,能够帮助病人逃避无法理想化父母形象的痛苦。
爱丽丝·米勒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方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童年遭受的歧视传播给别人。例如,有些人从不破口大骂,出口成“脏”,显得友善高雅,然而他们总是传递给别人这样一种感觉,好像别人都很可笑、很蠢、很吵闹,反正与他们相比都太平庸。他们自己并不知情,也肯定不想这样,但他们的确散发着这种感觉。这背后的原因肯定是父母的态度留在他们心中的投射,而他们从没有意识到这种投射。
爱丽丝·米勒
毫无例外地,我在所有的案例中都发现了同样的模式:完全否认经历过的痛苦,将施虐的父母理想化。在成人的过程中,这两种行为都导致毁灭或者自我毁灭。
爱丽丝·米勒
病人必须在移情中、在内心中找到他童年时期的父母,并有意识地体会到父母的操纵与鄙视,这样才能从中解脱。
爱丽丝·米勒
虐待儿童的行为不仅会创造不幸福的、困惑的儿童,还会创造具有破坏性的青少年和施加虐待的父母,以及让人迷惑的、荒谬的社会。
爱丽丝·米勒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孩子,他们聪明伶俐、心细如发,处处为母亲的利益着想,为母亲所支配。最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纯洁,容易被看透和操控。他们把真实自体和情感世界藏在他们生活的透明房屋的地下室中,直到他们进入青春期或者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甚至到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为止。
爱丽丝·米勒
孩子是无法与这样的无意识操控抗衡的。不幸的是,即便是父母也无法与之对抗,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哪怕是有所察觉也无法改变什么。在意识的层面,父母真诚地全身心投入地尽了自己的所能,所做的努力却是南辕北辙。无意识中,父母童年的悲剧总是在孩子身上重演。
爱丽丝·米勒
父母心里分裂的,不统一的部分投射到了孩子的心中。
爱丽丝·米勒
我不认为我们的父母很糟糕。我认为我们的父母只是做了一些很糟糕的事情,他们并不糟糕,他们也跟你我一样,是宇宙生命力的显化。
约翰·贝曼博士
如果我们过去一直在讨好父母,当我们停止讨好,试图做到一致时,往往会发现父母会愤怒地指责我们。于是我们感到内疚,又回到了原来讨好的模式中,心里却隐藏着愤怒。从治疗师的角度看,父母从依赖到指责,其实说明他们的能量在增加,我们应该欢迎这个变化,而不是感到内疚。指责代表他们在乎你。
约翰·贝曼博士
我肯定我自己的话,可以让孩子们看到我是如何做到的,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身为父母亲的你,要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责,要接纳孩子,你不是一定要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做,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些孩子的话,不对他们的行为带着批判的态度,那你就可以教育他们如何肯定自己。
约翰·贝曼博士
法官通常最初来自于父母的指责,孩子把这些指责内化为自己的法官。
约翰·贝曼博士
“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萨提亚心理观点提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现有的问题都是父母亲手造成的,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他们必需的心理营养,以后孩子就可以自然顺利地成才,可谓事半功倍。
约翰·贝曼博士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间一段很好的婚姻,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更应当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内心需求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约翰·贝曼博士
父母没有因为宝宝的出生而忽略彼此,还像宝宝未出生前一样相亲相爱,甚至如恋爱时那般甜蜜,就是你们给宝宝最好的礼物。温馨的家庭氛围能让'小不点'拥有安全感。
约翰·贝曼博士
你害怕接纳自己,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你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
克里希那穆提
很多人害怕接纳自己,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他们为何顺应社会、父母以及宗教的原因。如果不能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的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把所有的理想(实际上是空想)去除吧!然后从接纳自己开始。
克里希那穆提
庸俗的心喜欢顺从,不喜欢抗争。庸俗的心顺从社会大流,顺从父母,什么事都容忍。来自外界的压力使我们听话,使我们顺从,于是渐渐的,反叛的精神毁了,不满的精神毁了。学校其实应该教育学生一辈子不满、不轻易满足。这种不满的精神,如果没有落入满意、感激的管道,就会开始自我追寻,就会变成真正的智慧。
克里希那穆提
«
1
2
...
27
28
29
30
31
32
33
...
66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