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事物
将复杂的事物在表达上简单化,并且形象地烙印在听众的心灵深处是第一本领;将简单的事物在思想上复杂化,并且有深度地洞见其中的规律是第二本领。
孟非
欣赏你目前的环境,爱你目前的生活。在无意之中去找意义,在枯燥之中去找趣味。世间许多事物,都由我们自己的看法如何而决定它是好时坏,是希望还是没有希望。
罗兰
我在美国的时候,去机场接一位步步高的同事,估计要在机场等1个小时,所以在停车场投了1个小时停车收费的币,结果那位同事提前半小时来了。这就有个问题,多投了半小时的币,是继续在车里等这半小时还是浪费多投的这半小时的钱?结论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肯定是开车走人的。但在实际决策中,很多人都犯继续等下去的愚蠢错误:这件事我已经投了几千万呀,怎么停得下来,为了救这些沉下去的成本再投入几千万,明知事情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下去,结果自然是败得更惨。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脱离事物的属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不应该给利益让路。
段永平
平常人一般难有平常心。平常心实际上就是不平常心,因为不容易有。平常心就是凡事要回到原点去考虑。如果你关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质,没有平常心是正常的。倒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关注的只是事物的本质,平常心自然就在那里了。
段永平
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如厕吃饭,长胡子又刮脸,感觉自己原地转圈,世界无聊静止。但是一些小事物提醒你,世界其实是运动的,比如银行户头里逐渐减少的存款,比如脸皮上逐渐张大的毛孔,比如血管里逐渐下降的激素水平,比如脑海里逐渐黯淡的才气,比如心中逐渐模糊不清的一张张老情人的面孔和姓名。其实,自己是在原地下坠,世界无情运动。
冯唐
入夜之后,小屋里只剩下我和沃尔特。他躺在长椅上,我坐在地上。时间缓慢的流逝,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交谈。我总感觉他在提醒我要看破如泡沫般昙花一现的人生,不要汲汲营营于任何事物。
星野道夫
入夜之后,小屋里只留下我和沃尔特。他躺在长椅上,我坐在地上。时间缓慢地流逝,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交谈。我总感觉他在提醒我要看破如泡沫般昙花一现的人生,不要汲汲营营于任何事物。
星野道夫
“在自然界不存在强奸,”我继续说,虽然她心不在焉,我还是希望她能听我说。“动物不会实施强奸。那是专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在战争中,侮辱和征服敌方的女人。在最遥远的战争中,这也确实作为一种引发恐惧的武器而诞生。如今,许多事物都改变了,可对比自己更脆弱、更手无寸铁、更弱小、更贫穷、更恐惧的人施加性暴力的习惯依旧存在。”
达契娅·马莱伊尼
..我厌倦这一切,诅咒这一切,这一切包含着懒惰,怯弱,包含着其他事物可以取代的东西。
冯唐
人感觉美的不是事物,是事物映在自己心上的影子,是事物唤起的自己的情,人爱的不是眼中看的、心里想的那个实实在在的人,人爱的不是他由死细胞排成的头发、蛋白质、纤维素、无机盐构成的肉身。人爱的是自己心中的他,是自己的想象,是人自己。
冯唐
《无题》从一方椅子上听课醒来忘了什么是我、你日子把自己拾起移步回家时间竟是如此的线一步便是十年可为什么还是怕听雨声怕闻啼鹃回望为你枕残的梦燃过的小诗为你暗干的泪浅黄的底子你旧时的眼睛是饱熟的橄榄现在望去仍是我橄榄蜜汁般的泪泉仿佛仿佛有一种言语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的底蕴仿佛摇落的山音掌上的流云仿佛有一种空白河水流过彼岸没有记忆仿佛投进水里的石头落进心底的字句仿佛有一种存在只有独自才能彼此感觉仿佛淌过鬓边的岁月皴在窗棂的微雪私印我把月亮戳到天上,天就是我的。我把脚踩入地里,地就是我的,我把唇压进你的脸庞,你就是我的。我需要的不是由于对方的存在而感到温暖,感到不再孤单。我需要的不是一条路走来走去,知道路边有几个垃圾桶,绿油漆的,知道一路上有多少块青石板,一共要迈三百八十六步。我需要的不是因为有人爱着而产生的被承认的虚荣,象暴发户炫耀坠得脖子酸痛的金顶圈一样得意有几个几个女孩子喜欢我。我需要的不是一个避难所,一个知音,一个人说她永远理解我,即使是真的……我厌倦这一切,诅咒这一切,这一切里包含着懒惰,怯弱,包含着其它事物可以取代的东西。
冯唐
对于自己喜爱的美好的事物,总希望它意识不到我的存在,也意识不到自己的美好.这样就能在这本已难得的美好上面加一个更加难得的形容——真。
冯唐
15. 谁说我斗鸡眼?我只是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以改变我对以往事物的看法。
周星驰
著名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当我们去处理情况时,会使用一个由一套假设、期望和经验构成的参考系。我们对那些不符合这种参考系的事物往往采取忽视、误解或否认的态度。结果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这个参考系是不可能被铲除的,没有了参考系,也就没有了我们自己。”
李善友
在我们的主体性认同中,玩具作为内容会不停地变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主体性认同的内容会越来越多,我的名字、我的父母、我的工作、我的社会身份、我的钱财、我的家庭,等等。无论内容如何变化,主体性认同的结构都始终如一。这种结构其实充分说明了“我”并非一个逻辑实体,正因为“我”不存在,所以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但同时这种隐性的事物对我们自身的禁锢其实最为强力,就好像思维模式这种思想层面的隐性存在,虽然不可见,却经常将人置于思维定式的旋涡当中,令人不可自拔。
李善友
亚里士多德认为,从一件事物推导出另一件事物,中间存在一个必然的导出,而这个导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逻辑。根据这种认知,亚里士多德创造了演绎法中的经典句式,即我们常见的三段论。三段论,顾名思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成立。
李善友
虽然听上去非常难以接受,但这就是事实,在人类与客体之间永远隔着一条大河或者深渊,我们永远不知道河的彼岸是什么。就像康德所说,我们完全无法了解真实的客观事物,能够知晓的只是表象,即所谓的“现象界”,而真实的世界被称为“物自体”,所以我们只能认知现象界,却无法认知物自体。我们沮丧地发现:由于人类思维不可克服的结构性缺陷,人类根本没有能力确定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李善友
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且只有眼、耳、鼻、舌、身5条感官通道,分别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人类一生中获得的所有认知,80%来自视觉,18%来自听觉。即便是最重要的视觉,其功能也并不足以认知到现实中的所有事物。我们的感官系统在认知过程中通常会“扭曲”外物,这就意味着,我们大脑“拍摄”的照片往往都是错误的。
李善友
人类的大脑如同一台照相机,可以把一切看到、听到、闻到、感知到的事物在脑海中“拍摄”成“照片”,但照片始终只是照片,可以反映事实,却永远不等于客观事实。我们只能将相片与相片进行比较,而不能将相片与物体进行比较;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将信念与信念进行比较,而不能将信念与事实进行比较。
李善友
逻辑续洽是指原有被证明暂时正确的信念,在时代和场景发生变化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逻辑正确。换个角度来讲,当信念涉及的领域内出现新事物、新信息和新证据时,我们必须判断原有的信念是否依然可以与新的经验或信息相融。如果原有信念的逻辑体系出现错乱,就意味着这个信念已经不再正确,不再具备指导意义。
李善友
«
1
2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
147
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