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孩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小房间,里面装着我们童年悲剧的道具。这里面可能是一个人不为人知的幻想、反常行为,或者是部分尚未克服的童年痛苦。而唯一有机会踏入这个小房间的人,就是他们的孩子。新的生命进入里面,童年的悲剧继续上演。
爱丽丝·米勒
每个孩子都有合理的自恋需求,比如得到母亲的关注、理解、尊重和认真对待。在出生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孩子依赖于母亲对他的服从。他需要母亲像镜子一样,可以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温尼科特曾这样描述这个美好的画面:“母亲看着怀里的婴儿,婴儿也看着母亲的面容,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这一切的前提是,母亲是真的看着面前幼小而无助的生命,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投射,也不会把她的期望、恐惧和为孩子制定的计划投射到孩子身上。否则,孩子在母亲的面容中找到的就不是自己,而是母亲的困境。孩子自己则缺少镜映,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徒劳地寻找这面镜子。
爱丽丝·米勒
孩子是无法与这样的无意识操控抗衡的。不幸的是,即便是父母也无法与之对抗,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哪怕是有所察觉也无法改变什么。在意识的层面,父母真诚地全身心投入地尽了自己的所能,所做的努力却是南辕北辙。无意识中,父母童年的悲剧总是在孩子身上重演。
爱丽丝·米勒
父母心里分裂的,不统一的部分投射到了孩子的心中。
爱丽丝·米勒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孩子吸收身边微小的情感“养分”的能力十分惊人。
爱丽丝·米勒
给中国家长的建议:1、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中国的家长最常犯的错误是“总是太忙“,很少有时间给我们的孩子。其实所谓忙,不过是我们认为其他事情更重要,但时间最终会让我们了解什么才最重要。所以,如果你今天真的不能给孩子太多时间,就一定要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给他们有质量的陪伴。
约翰·贝曼博士
和孩子发生联结。我们现在很少能听到孩子内在的声音,大都是从外在行为上回应他们。如果我们能够听到孩子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才可以和你分享他/她的那些感受。你不见得需要完全接受,但是你至少要能听到他/她的内在发出了哪些声音。
约翰·贝曼博士
孩子反叛的时候,并不是代表这些孩子希望做得不好,他们所希望的只是得到注意,所以萨提亚模式也试着在帮助这些孩子得到一个正向的注意。
约翰·贝曼博士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就是解决方案。如果孩子不上学,那是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有人想自杀,那是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有人抑郁,那也是他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失去功能的解决方案!所以,聪明人,学会这个,学会问“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学习,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约翰·贝曼博士
我肯定我自己的话,可以让孩子们看到我是如何做到的,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身为父母亲的你,要降低你的批判和指责,要接纳孩子,你不是一定要孩子这样或者那样做,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些孩子的话,不对他们的行为带着批判的态度,那你就可以教育他们如何肯定自己。
约翰·贝曼博士
法官通常最初来自于父母的指责,孩子把这些指责内化为自己的法官。
约翰·贝曼博士
“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萨提亚心理观点提出,“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现有的问题都是父母亲手造成的,孩子成长有几个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给予他们必需的心理营养,以后孩子就可以自然顺利地成才,可谓事半功倍。
约翰·贝曼博士
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夫妻双方如果总以指责和争吵解决问题,孩子就不会有高的自尊,也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这种创伤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安全感和渴望爱。
约翰·贝曼博士
帮助孩子确立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学会爱与被爱,让他们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愿意去冒险,是每个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约翰·贝曼博士
叛逆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它告诉你有一些东西需要改变了。这并不代表只有孩子需要去改变,有时候是整个家庭都需要做改变的。
约翰·贝曼博士
大多数的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离婚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处理夫妻间的差异性,如果你们没有一个好的婚姻至少你要有一个好的离婚。我们所谓的好的离婚是指最起码这个离婚对孩子有一个正向的影响。
约翰·贝曼博士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间一段很好的婚姻,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更应当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们内心需求什么,他们在想什么。
约翰·贝曼博士
要想让社会发生某种变革,就必须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以便使孩子长大后不至于遵从顺应。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正确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克里希那穆提
«
1
2
...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
227
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