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总是
对自己或对别人,谈到我自己的处境,总是一件我在事后进行的事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开始强烈地意识到了自我,并迷恋于自己的需要、迷恋于实现这些需要,也明白了我的悲伤,明白了我的快乐。从这种对痛苦漫无目的的天真的表达中,我的生活改变了,我也注意到了这种改变。
牙买加·琴凯德
对我而言,历史不仅仅是过去——它既是过去,也是现在。我不介意我的失败,我只介意它竟然持续了这么久。我看不到未来,也许不该如此。为什么无论谁都应该看到这种东西?可是……,未来使我不幸明白了我没有直视自己的前方,我总是回头张望,有时会旁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回头张望。
牙买加·琴凯德
第一想法总是最正确的,一个人只要愿意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它就引导你做正确的事。
查尔斯·金斯莱
向前看总是明智的,但要做到高瞻远瞩并非易事。
丘吉尔
伟大的事情总是简单,最伟大的事情只有一个词:自由、正义荣誉、责任、仁慈、希望。
丘吉尔
人总是在一个不适当的时间被推上一个不适当的位置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
丘吉尔
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
丹尼尔·卡尼曼
在窄框架的情况下,他们被告知做决策时应该“将每一个决策都当做你唯一需要做的决策”,并且要体会这些决策带给自己的情绪反应。宽框架下的做决策的建议,包括“将自己想象为商人”,“你总是这样做事情”,“将它看做众多财政决策中的一个”。
丹尼尔·卡尼曼
叙述谬误说的是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上自身认可的理由和逻辑加以阐述,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
丹尼尔·卡尼曼
对要紧事尤其要深思熟虑。愚人之所以失败,败在缺乏思考。他们对事情的思考总是半生不熟,既看不出其利,也看不出其弊,所以也就总是不肯下苦工夫去做。有的人思考起来则本末倒置,对该重视的大事无动于衷,对不该重视的鸡毛蒜皮却风风火火。有很多人绝不会昏了头脑,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头脑可昏。
丹尼尔·卡尼曼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丹尼尔·卡尼曼
即便如此,你也一定要避开那些总是愁眉苦脸动不动就到处诉苦的人,并不是说这种人不忠诚、不善良,但他们对任何事都感到焦虑和悲观的态度,对心灵的安宁绝对是一种干扰。
塞涅卡
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陈继儒
我同时扮演所有的角色,演骑士时给公爵一记耳光,然后转过身来扮公爵吃一记耳光。但我演坏蛋演不久,总是急于回到第一个重要角色:我自己。我时不可战胜的,打败了所有的人。但像我夜间编的故事一样,我总是迟迟不让自己凯旋,因为害怕随之而来的消沉。
让-保尔·萨特
事实上,我活像从失恋中解脱出来的斯万,他感叹万分地说:“真想不到我为了一个对我不合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有时候我私下十分粗野,这种简便的方法有益于身心健康。粗野总是理直气壮的,但也有一定的限度。我确实不是写作的天才,人家已经让我有自知之明了,认为我读死书,是一个死用功的学生;我写的书充满辛劳和汗水。我承认对那些贵族派来说我的书臭气冲鼻。我常常跟自己作对,也就是跟大家作对,从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开始,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告终。我接受的命令已经缝在我的皮肉里,要是一天不写作,创伤就会作痛;要是下笔千言,创伤也会作痛。这种刺人的约束至今仍使我感到格外生硬和粗鲁,犹如史前的螃蟹,被海水冲上长岛的海滩,像煞有介事;也像螃蟹那样,幸免于时光的磨损而留存下来。我久久羡慕拉塞佩德街的看门人,夏日傍晚,他们在人行道上乘凉,跨坐在椅子上,眼睛无伤大雅地四处张望,却不负有观察的使命。
你沾沾自喜,别人乐于喜欢你;你攻击你周围的某个人,其他的人哈哈大笑;但倘若你解剖你自己的灵魂,所有的人就会嗷嗷叫。——作者原注
让-保尔·萨特
千万不要这样。她抓着我的手,我们离开了,从一棵树走到另棵树,从一个人群走到另一个人群,始终是哀求的样子,但总是被排斥在外。黄昏,我回到自己的窝,回到精灵出没的圣地,沉浸在遐想中:我用咒骂和残杀一百个大兵来为我祖丧的情绪报仇雪恨。管他呢,反正事情进展得不顺利。 我的外祖父拯救了我:他无意中把我抛入了一场新的骗局,从而改变了我的一生。
让-保尔·萨特
布斯纳路易•布斯纳和儒勒•凡尔纳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人传授知识。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中断故事,着重描写一株毒草,一座土著人居所。作为读者,我跳过这些专题技术性描写;作为作者,我的小说充斥了这类东西。 日暮黄昏,阴影笼罩餐室的时候,我把小书桌推到窗前,焦虑油然再起。我笔下的主人公个个高尚绝伦,起先怀才不遇,后来一鸣惊人,他们对我百依百顺,正说明他们毫无定见。这时候,它来了:一个使人晕头转向的生物吸引着我,但迷离恍惚,要看清,必须把它描摹下来。我赶紧结束正在展开的奇遇,把我笔下的各种人物带到地球的另一端,一般在海底或地下,我急于让他们面临新的危险,让他们临时充当潜水员或地质学者,发现那个怪物的踪迹,跟上去,突然与它相遇。与此同时,在我笔下出现火眼章鱼,二十吨重的甲壳动物,会说话的巨蜘蛛蟹。其实这个怪物就是我这个魔童:我的百无聊赖,我对死亡的恐惧,我的庸俗和反常。当时我并没有认出自己,邪恶的东西一经问世就跟我作对,跟我勇敢的洞穴学者们作对,我为他们担忧。我的心很激动,手不由己地写下一行一行的文字,好像在念别人写的东西一样。 我已开始发现自己。我几乎什么也不是,充其量在从事一项毫无内容的活动,但这已经足够了。我逃脱了喜剧:我还没有真下功夫,便已不再演戏了。说谎人在炮制谎言中发现了自己的真相。我在写作中诞生,在这之前只不过是迷惑人的游戏;从写第一部小说,我已明白一个孩子已经进入玻璃宫殿。对我来说,写作即存在;我摆脱了成年人,我的存在只是为了写作;如果我说“我”,这指的就是写作的我。不管怎么说,反正我领略了喜悦,我是属于大家的孩子,却和自己在私下幽会。
让-保尔·萨特
如果谁总是在为他并不设法去改变的看法和行为而烦恼不安,那么谁就是一个活死人
让-保尔·萨特
“倘若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可能的。” 上帝不存在的假设使萨特处于窘迫的境况,但也使他获得“人注定是自由的”这个立足点。 上帝不存在,人的价值失去了终极的依据、尺度和目的,人“被抛这个混沌的世界”,“没有根据”,“没有意义”,面临这个敌意的、充满威胁的世界,人必然感到焦虑”、“恐惧”,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味着“痛苦”、“苦恼”。 那么人来到世上干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我是谁?这样,人的实在,人的地位,人的意识(即“自我”,主观之我),总之,“人”成了萨特存在哲学的中心题。 大凡哲学家把目光盯着人的共同性、人的本质这一普遍概念上,再根据这个普遍概念确定道德标准:“人的本质先于存在。” 萨特把这个论点颠倒了过来:“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指出人赤条条来到世上并无本质可言,人“自我存在”以后才获得“自我本质”。 萨特不同于弗洛伊德,后者否定社会现实世界对“自我”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而他却承认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我们的思想“自然而然产生于我们所接受的文化”,但他认为可以摆脱外在世界的决定性作用而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这种自由在他看来是绝对的。 战争的悲剧使他明白:“单在任何情况下选择总是可能的结论是错误的。”
让-保尔·萨特
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从一个人群走到另一个人群,始终是哀求的样子,但总是被排斥在外。黄昏,我回到自己的窝,回到精灵出没的圣地,沉浸在遐想中:我用咒骂和残杀一百个大兵来为我沮丧的情绪报仇雪恨。
让-保尔·萨特
«
1
2
...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
231
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