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不管
在物质领域内“给予”意味着富有。富有,并不是说拥有很多财物的人就富有,而是慷慨解囊的人才富有。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穷困的、贫乏的。
艾瑞克·弗洛姆
只有发自两个人存在的核心的相互交流,两个人都从核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核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这里才是爱的基础。因而感知到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供歇息的地方,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发展、一起工作;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而非逃离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合一。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能识辨爱。
艾瑞克·弗洛姆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在《意志力》(Willpower)一书中所写的:“不管你多么想做到理性高尚,你都无法在不付出生理代价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又一个决策。这有别于普通的身体疲劳,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累了,但其实你的精神已经处于低谷。”这种状态被称为“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赖德·卡罗尔
《礼记·中庸》篇为朱熹收入《四书》,其中说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若不管这些词的内在含义,只就学、问、思、辨、行五字看,正好是一道思维程序。加上的条件是博、审、慎、明、笃,也不难懂。
金克木
妈妈到底还得关心孩子;撒手不管只能想到,事实上是做不到的。
老舍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马歇尔·卢森堡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怀特海
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教育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
怀特海
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不管这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困,语言环境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
达娜·萨斯金德
如果一个小孩子的一生缺乏词汇,不管他听力是否受损,将来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或手语能力,都会受到永久性的不利影响。
达娜·萨斯金德
不管怎样,要想做好某件事,你必须解析难点,再刻意练习。
戴维·珀金斯
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
鲍勃·迪伦
在那些光辉的过去,你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获得了什么经验,都无所谓。
鲍勃·迪伦
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在我眼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
鲍勃·迪伦
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
鲍勃·迪伦
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鲍勃·迪伦
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鲍勃·迪伦
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
鲍勃·迪伦
做自己求认同——找不到自己——求认同。很多“找自己”的人,不管是找梦想还是找天赋,内心的诉求是“求认同”。越是求认同,注意力就越放在外界的关注、外界的高手上,也就越难找到自己的天赋、梦想和激情。这也让他们越来越焦虑。其实,你怎么可能通过讨好别人来做自己呢?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停止这种循环的方式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上,关注自己的需求和优势,在方式方面借鉴,在步调方面有自己的洞见。
古典
一个回路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和负循环。当然,正负是我们人类的观点。如果增长的是投资,就是正循环;如果是债务,那就是负循环。系统不管这个,系统就管循环。比如,“忙——乱”就是一个回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
古典
«
1
2
...
26
27
28
29
30
31
32
...
96
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