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进行
但现在我才明白,这种质朴一直恍如海市蜃楼。琳达进行期末考试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了,苏珊一直在跟恐惧作斗争,可她还是被逐出了校门。涪陵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就连看起来应该开诚布公的教学工作实际上也充满了复杂和不确定。对于外界,尤其对于外国人,人们普遍贴上了一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假面。如果你在那里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对诸事的运作规律已经略有了解的话,这一层假面会让你愈加难见真相。
彼得·海斯勒
书册和誓言,比不上一个人既有的价值。人可以进行书写,只不过灵魂可能早就已经落失。
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个能干领袖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为他的追随者制造一种幻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从事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是在进行某种肃穆或轻松的表演,从而忘了生死问题的严重性。
埃里克·霍弗
对自己或对别人,谈到我自己的处境,总是一件我在事后进行的事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开始强烈地意识到了自我,并迷恋于自己的需要、迷恋于实现这些需要,也明白了我的悲伤,明白了我的快乐。从这种对痛苦漫无目的的天真的表达中,我的生活改变了,我也注意到了这种改变。
牙买加·琴凯德
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丹尼尔·卡尼曼
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
丹尼尔·卡尼曼
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egodepletion)。
丹尼尔·卡尼曼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
丹尼尔·卡尼曼
决策问题可用多种关于不同偏好的方式来进行描述或建构,这与理性选择的不变性准则相矛盾。
丹尼尔·卡尼曼
我们的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关注正在进行的活动以及直接环境。
丹尼尔·卡尼曼
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已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
丹尼尔·卡尼曼
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有三个认知特征,这三个特征在金融状况评估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被看作是系统1的运行特征。1.评估与一个中性参照点相关,这个参照点有时也被视为“适应水平”。2.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评估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3.损失厌恶,对盈亏进行比较时,亏损似乎比盈影响更大。
丹尼尔·卡尼曼
并不是所有认知工作都令人厌恶,有时并不需要意志力的支撑,人们也能花很长时间和大量精力进行一项工作,心理学家对这种无需作出努力的状态称为心流。“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是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
丹尼尔·卡尼曼
系统2从记忆中提取的数据进行加工,并由系统1进行自主的、无意识的运行,因此很容易受锚定效应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某些信息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丹尼尔·卡尼曼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一未知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调整就是刻意去寻找离开锚定数字的理由。
丹尼尔·卡尼曼
我骨子里是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先有知识后见物体。我认为概念比事物更真实,因为我首先接受的是概念,而且是作为实实在在的事物加以接受的。我在书中认识宇宙,对天地万物进行了一番融会贯通,把自己杂乱无章的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况的偶然性混为一谈。由此产生了我的唯心主义,后来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方始摆脱。
让-保尔·萨特
书里人畜者有,栩栩如生。版面是他们的躯体,正文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独特的精随。我们一出家门遇见的则是轮廓模糊的草图,多少近乎原型,未臻完善:动物园里的猴子反倒不大像猴子,卢森堡公园里的人反倒不大像人。 我骨子里是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先有知识后见物体。我认为概念比事物更真实,因为我首先接受的是概念,而且是作为实实在在的事物加以接受的。我在书中认宇宙,对天地万物进行了一番融会贯通,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倍加思索,但此后,依然感到宇宙可畏,我把自己杂乱无章的书本知识和现实情祝的偶然性混为一谈。由此产生了我的唯心主义,后来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方始摆脱。
让-保尔·萨特
大资产阶级在受到伏尔泰怀疑宗教的思想影响之后,孕育了抛弃基督教信仰的运动。这场缓慢的运动,进行了一个世纪才波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我的家也受到了影响。
让-保尔·萨特
“倘若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可能的。” 上帝不存在的假设使萨特处于窘迫的境况,但也使他获得“人注定是自由的”这个立足点。 上帝不存在,人的价值失去了终极的依据、尺度和目的,人“被抛这个混沌的世界”,“没有根据”,“没有意义”,面临这个敌意的、充满威胁的世界,人必然感到焦虑”、“恐惧”,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味着“痛苦”、“苦恼”。 那么人来到世上干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我是谁?这样,人的实在,人的地位,人的意识(即“自我”,主观之我),总之,“人”成了萨特存在哲学的中心题。 大凡哲学家把目光盯着人的共同性、人的本质这一普遍概念上,再根据这个普遍概念确定道德标准:“人的本质先于存在。” 萨特把这个论点颠倒了过来:“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指出人赤条条来到世上并无本质可言,人“自我存在”以后才获得“自我本质”。 萨特不同于弗洛伊德,后者否定社会现实世界对“自我”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而他却承认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我们的思想“自然而然产生于我们所接受的文化”,但他认为可以摆脱外在世界的决定性作用而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这种自由在他看来是绝对的。 战争的悲剧使他明白:“单在任何情况下选择总是可能的结论是错误的。”
让-保尔·萨特
在强迫症中,行为理论假设,通过条件反射,避开强迫性的情景,或进行缓和强迫性不适感的强迫仪式,实际上却加重了强迫症。相反,直面强迫念头,哪怕它引发了不适也不做出强迫仪式,却能够带来适应现象:强迫念头带来的不适感越来越弱,然后消失;随后,强迫念头变少。
弗兰克·拉马涅尔
«
1
2
...
55
56
57
58
59
60
61
...
82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