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学者
我先已说过,现在的留学生是多多,多多了,但我总疑心他们大部分是在外国租了房子,关起门来燉牛肉吃的,而且在东京实在也看见过。那时我想:燉牛肉吃,在中国就可以,何必路远迢迢,跑到外国来呢?虽然外国讲究畜牧,或者肉里面的寄生虫可以少些,但燉烂了,即使多也就没有关系。所以,我看见回国的学者,头两年穿洋服,后来穿皮袍,昂头而走的,总疑心他是在外国亲手燉过几年牛肉的人物,而且即使有了什么事,连“佛脚”也未必肯抱的。
鲁迅
在广州的一个“学者”说,“鲁迅的话已经说完,不必看了。”这是真的,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他不至于适用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倘这样,中国可就要完了,虽然我倒可以自慢。
鲁迅
民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古今中外,其揆一也。
鲁迅
我们“皇汉”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外国人论及我们缺点的不欲闻,说好处就相信,讲科学者不大提,有几个说神见鬼的便绍介。
鲁迅
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倘以为文艺可以改变环境,那是“唯心”之谈,事实的出现,并不如文学家所豫想。所以巨大的革命,以前的所谓革命文学者还须灭亡,待到革命略有结果,略有喘息的余裕,这才产生新的革命文学者。为什么呢,因为旧社会将近崩坏之际,是常常会有近似带革命性的文学作品出现的,然而其实并非真的革命文学。例如:或者憎恶旧社会,而只是憎恶,更没有对于将来的理想;或者也大呼改造社会,而问他要怎样的社会,却是不能实现的乌托邦;或者自己活得无聊了,便空泛地希望一大转变,来作刺戟,正如饱于饮食的人,想吃些辣椒爽口;更下的是原是旧式人物,但在社会里失败了,却想另挂新招牌,靠新兴势力获得更好的地位。
鲁迅
大道以多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列子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史铁生
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
【译文】圣人的道理,平坦得就像大路一样,学者苦于不能得其人门的要领。
朱熹
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
【译文】学者求学一定要务求实际,不要过早靠近名利才对。图片
朱熹
人类总是以大胆解释某些现象开始,诗人们先说出他们的感情,然后才是学者来检验假说,确定真理。
爱弥尔·左拉
我们这些具有文化教养的人,只不过是喋喋不休地整天清谈,无穷无尽地争论,我们的全部精力都化作了空洞的语言。…… 他们呢?他们从不夸夸其谈,也不像学者和老人那样高声嚷嚷,纠缠不已。可是,机会来了,他们却一声不响毅然干起来。
儒勒·米什莱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范晔
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易中天
个体通过思考,可以改变世界。目前,团体精神只是群居本能的外在表现。群居是人们出于恐慌而做出的反应,资本家、工人以及学者都只与同类人抱团。他们为什么恐慌?背离内心的人才恐慌,因为从未坦然面对内心而恐慌。群体中都是内心恐慌的人!他们发觉,他们的生存法则则开始无效,他们所遵循的法则则变得陈旧不堪,他们的宗教和道德标准都不再适合当下。
赫尔曼·黑塞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居里夫人
杜威说:“游戏是儿童的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美国学者詹姆斯·约翰森等在《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一书中论述了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如想象游戏能够锻炼发散思维能力;二是能够使个人获得独特个性,因为游戏是一种表达个体品位和兴趣的方式;三是能够通过游戏与他人建立联系,也是获得自我意识和成为群体一员的手段。
朱永新
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阅读技能最大的因素就是听觉处理技能,而这一技能是婴儿在听父母用成人语言和他们说话时磨炼出来的。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学者的专业使命是发展理论,企业家则用“批判的武器”进行理论思考,在具体实践中转化为“武器的批判”,通过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我现在理解的作为中介的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第一个是要做行动者和其他学科学者之间的中介;第二个是多样的意义形成和意义表达之间的中介,包括社会调研和人文艺术;第三个可能对我来说最重要,就是在地问题与全球视野之间的中介。
项飙
人类真正的朋友,几乎是人类进步的唯一朋友。一个老凡人,倒不如说是个神仙,不厌其烦,诚心诚意地把铭刻在人们身上的形象解释明白,那就是神,而人们只是些外表损坏有点倾斜的纪念碑。他以殷勤的智慧拥抱孩子、乞丐、疯子和学者,接受所有人的思想,同时又常常使这种思想变得更广博精深。
梭罗
«
1
2
3
4
5
6
7
8
9
10
...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