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成人
这个世界在哪里被撕裂,就会在哪里迎来一轮疯狂生长。比如教培,至少有9个转型方向。成人教育、素质教育、科学教育、教企合作、家庭教育、营地教育、智能硬件、教育科技、视频直播。
刘润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弘一法师
但凡是个敏感的成人,生来就有资格郁郁寡欢。我还认为,在一个成人的内心,那种希求气质超群的渴望,那种“不断奋斗”的渴望(就像他们说的,难道你动动嘴皮子就有饭吃了?)最终只会让这种忧郁雪上加霜——这个“最终”既终结了我们的青春,也终结了希望。往日的欢乐时常伴随着狂喜向我袭来,这狂喜如此强烈,以至于最亲近的人都无法与我分享,我只能带着它走开,走到静谧的大街上、小巷里,只留些许碎片,好蒸馏出精华来注入书中的只言片语——我想,我的欢乐,或者说我那善于自我幻想的才能,或者随便你给个什么称谓好了,算是个例外。那并非浑然天成,而是造作失真——就像“大繁荣”时期一样失真;而我近来的经历亦与“大繁荣”告终时横扫全国的绝望浪潮差可比拟。
菲茨杰拉德
一位母亲用二十年的时间让他长大成人,而另一个女人只用了二十分钟就让他变回了傻瓜。
陈可辛
我相信小孩子和成人一样聪慧,我相信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情绪和体会爱憎的能力。只是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表达。经历是成人和小孩的唯一区别。当心那些利用自己成人的经历,在单纯的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的人。他们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达契娅·马莱伊尼
我不喜欢那些把小孩子当成傻瓜的人。他们跟孩子说话时总是装腔作势,用着一种扭曲失真的语言。我相信小孩子和成人一样聪慧,我相信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情绪和体会爱憎的能力。只是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表达。经历是成人和小孩的唯一区别。当心那些利用自己的成人经历,在单纯的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的人。他们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达契娅·马莱伊尼
我不喜欢那些把小孩子当成傻瓜的人。他们跟孩子说话时总是装腔作势,用着一种扭曲失真的语言。我相信小孩子和成人一样聪慧,我相信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情绪和体会爱憎的能力。只是他们还没学会如何表达。
达契娅·马莱伊尼
所有这些当红人物都只能领一时之风骚,他们的照片和缔造的纪录维持不到一天,之后也就乏人问津,因为新的流行随即接踵而至。抱着这种有点言过其实而无知的乐观主义,一个宣称战争、灾祸、死亡和痛苦都是愚蠢事物的人,可以徒托空言,却一点也不打算付出任何关心或面对问题。而这种依照美国模式酝酿出来的过度膨胀的乐观主义,也将会激起同样过于激烈的反弹,就是招来倍加严厉的批评,使对立恶化,造成人们对时尚主义与插画图片所反映的绚丽儿童世界,怀着厌憎的排斥。
赫尔曼·黑塞
成人是什么,一个被年龄吹涨的孩子。
波伏娃
掌握的知识归咎于孩子,并让孩子推理他们无法理解的事情。人们犯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试图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和他们没有丝毫关系的事情上,比如,他们将来的利益;当他们长大成人时会有多么幸福;他们成为人才后,别人会对他们有什么评价和看法。我们对完全没有远见的孩子说这些话,绝对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所有这些强迫进行的学习,会让可怜的小家伙们完全转向与他们自己的心思相去甚远的事情上去。你可以自行判断一下他们会在那些事情上投入多少注意力。
卢梭
要避免追逐幻想,我们就不能忘记什么最适合我们的现状。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自有它的位置;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自有它的位置。我们应当把成人当成人对待,把孩子当孩子对待。把每个人安排在各自应在的位置上,并让他待在那里。要根据人的构造安排人的感情。这些就是我们为人的幸福能做的所有事情。剩下的则取决于我们掌控之外的外部因素。
卢梭
怨恨和生气的这种性情。布尔哈夫(Boerhaave)认为,孩子的大部分疾病都是惊厥性的。因为按比例来说他们的脑袋要大得多,而且他们的神经系统比成人体内的分布更加广泛,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神经刺激。那就尽最大心力,让所有会让他们激动、会惹他们愤怒、会令他们烦恼的仆人都远离他们。那些人比恶劣的空气和交替的四季要危险一百倍,可怕一百倍。只要孩子发现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们的意愿从没有受到阻抗,那他们既不会变得叛逆,也不会愤怒,而且他们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这就是为什么相比那些宣称不断地阻挠孩子会把孩子培养得更出色的人,那些思想更自由,更独立的人养育的孩子大体上都不那么意志薄弱、娇气脆弱,且更有活力。不过,一个人必须始终注意,顺从孩子与不阻挠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卢梭
我们热衷于好为人师和卖弄学问,这让我们往往爱教孩子自己就能学得更好的事情,却忽略了只有我们才能教会他们的事情。有人竟然不嫌麻烦地教孩子走路,就好像见过哪个孩子因为看护者的疏忽直到长大成人都没有学会走路似的,还有比这更加愚蠢的事吗?然而,相反的是,我们看到过许多人就是因为被教坏了,而一辈子都没有好好走路啊!
卢梭
伟人,乃至国王,当他们看到我们急冲冲地去安慰他们的烦恼和不幸时,就都变成了孩子,他们从中得到了孩子一般的虚荣,并因为自己得到的关注而充满骄傲,如果他们是成人的话,绝不会得到这种关注。
卢梭
健康、知识和才能都满足这份工作的要求,非常适合教育他,并从他出生到长大成人一路引导他,除了他自己以外,他不需要其他人的指引。在我看来,对我这个害怕自己的幻想让他偏离正轨的作者来说,这个方法非常有用,因为一旦我背离常规的做法,我就只好将自己的那套方法试用于这个学生。我很快就会知道,或者说读者朋友们就会代我弄明白,我有没有遵循那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规律。
卢梭
为了让你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宣讲美德,结果却让孩子爱上了种种恶习。你禁止这些恶习,结果却把它们逐渐灌输给孩子。你想使孩子变得虔诚吗?你带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结果却让他们觉得厌烦无比。你让他们不停地喃喃地默默祷告,结果却让他们希望不需向上帝祷告,觉得那才是一大乐事。为了教导他们要乐善好施,结果你却让他们去向人布施,弄得好像你不屑于亲自施舍别人一样。应该向人布施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教师呀!不管他有多么爱他的学生,他都应该与他的学生争夺这个荣誉。他应该让孩子认为自己太年幼,还不应施舍别人。布施是大人的举动,因为大人可以衡量赠送之物的价值,判断他的同胞的需求情况。而孩子对这些一无所知,因此没有任何优势去布施,即使布施也不是带着慈悲之心,没有仁爱之意。他几乎为布施感到羞愧,因为根据你和他自己的做法来判断,他认为只有孩子才会向人布施,而且当人长大成人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乐善好施了。
卢梭
假设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具有成人的高度和体力,假设他一进入人生就发育完全了,像从朱庇特的脑袋里跳出来的帕拉斯(Pallas)一样。这样一个既是孩子又是大人的人将会是个十足的傻子,一个机器人,一个不会活动且几乎没有感觉的雕像。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什么人都认不出,他不能把眼睛转向他想看的东西。他不仅感知不到外部的物体,甚至无法通过几种感觉器官觉察到自己的感觉。他的眼睛不能辨别颜色,他的耳朵不能辨别声音,他的身体接触到身边的身体也感觉不到,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身体。只有他的手触摸到的东西才会进入他的大脑里。他所有的感觉只会汇合在一个地方,它们只是存在于常见的“感觉器官”中。他可能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我”的概念。他会把他所有的感觉都归属于这个观念,而这个观念,更确切地说,这个感觉,就是他唯一比一般孩子拥有的多一些的东西。这个人一生下来就发育完全了,但也不会用双脚站立。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学习保持平衡,或许他甚至都不会试着去站立,你会看到那个高大而强壮的躯体就像一块石头似的被留在一个地方,或者像一只小狗一样在地上匍匐爬行。
卢梭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快乐的,前提条件是他能够自立、自给自足,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成人就是这样。
卢梭
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的很少,我们持有的观念错得越深,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就越远。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我一直在孜孜不倦致力以求的就是后一项研究。所以,即便我的方法不切实际或不太合理,人们也可以从我的这一言论中有所获益。说到应该怎么做,我可能大错特错,但我认为,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我们应努力解决的实质问题。那么,就从更加认真地研究你的孩子开始吧,因为你显然完全不了解他们。
卢梭
即使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保有的记忆力也不会因此而一直闲置无用。他的所见所闻都会给他留下一定的印象,而且他会记住这一切。他把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记录在他自己的大脑里,而他周围的一切就是一本书。他会不加思考地继续不断地拿那些事情丰富他的记忆,同时等着这些能够促进他的判断力。要培养他形成这个基本的能力,真正的艺术在于:对他周围的那些对象加以选择;谨慎地不断展示他能够明白的东西;掩盖他应该忽略的那些东西和事情。我们应当通过这个方法设法帮他形成丰富的知识,以利于他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并益于他任何时候的为人处世。诚然,这个方法既产生不了什么神童,也不会让孩子的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名声远播,但是它能培养出有判断力、有理解力、稳健和身心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虽然在小时候不会让自己为人所称羡,但是他们长大成人后会让自己受人尊敬。
卢梭
«
1
2
...
11
12
13
14
15
16
17
...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