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理解
人际关系的和谐,始于我们愿意放下对他人的评判与期待。#真正的友情,不在于无话不谈,而在于彼此尊重与理解的沉默。
岸见一郎
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但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尊重、理解、接纳、信任与沟通。
岸见一郎
真正的沟通,不是说服对方,而是理解对方,寻求共识。
岸见一郎
理解他人,首先要理解自己;接纳他人,首先要接纳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他人应该理解自己。
岸见一郎
真正的爱能够包容和理解对方的错误和过失,而不是一味地记恨和指责。爱让我们学会放下过去,向前看。
盖瑞·查普曼
真正的爱是基于尊重和理解的请求,而不是强迫或命令的要求。请求能够引导爱的流通,而要求则会阻碍爱的传递。
盖瑞·查普曼
避免借题发挥,要对孩子的体验表达你的同情和理解,不要把自然后果强加给孩子,但要让孩子体验他们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不要在自然后果上施加责难,羞辱和痛苦,也不要包揽孩子遇到的困难。
简·尼尔森
记住,孩子会寻求报复来掩盖受到的伤害的感觉。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报复循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简·尼尔森
对出生顺序的了解,能增进你对孩子们基于自己在家里的出生顺序的看法而可能形成的对自己的错误观念的理解。
简·尼尔森
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才是尊重孩子:“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或者生气、心烦等等)。”然后,相信孩子能够经得起挫折并能由此培养出对自己的信心,也是尊重孩子。
简·尼尔森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当孩子们学着做一名对家庭、班级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时,他们就会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重要的长期效果。
简·尼尔森
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简·尼尔森
大多数大人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他们不愿意为自己在这“一出戏”中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怎么会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引起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呢?实际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是迈向解决冲突的一大步。
简·尼尔森
如果孩子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不能还击,要表达出你对他受伤的感受的理解。要友善地说:我看得出来你很烦,所以现在咱们不说这件事,但我希望等一会儿能和你谈谈。
简·尼尔森
控制你自己的行为对于打破报复循环来说是重要的。在你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时,要注意不能反击,而应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你现在一定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能理解。要是换成我可能也会有那种感觉。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是消除报复循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还需要紧跟着解决问题:当我们都觉得好受些以后,为什么不一起来谈谈这个问题呢?
简·尼尔森
仅仅让另一个人知道,你能明白、理解并且尊重他的观点,就已经是你所能做的Z具有鼓励作用的事情了。
简·尼尔森
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者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简·尼尔森
大人要求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而大人却难以控制得住自己的行为。然而,控制你自己的行为对于打破报复循环来说是重要的。惩罚(即使被拙劣地伪装成“逻辑后果”)只能使报复循环永无休止。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这是父母与老师们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我们太习惯于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来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了。鼓励并不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样,是对不良行为的奖励。鼓励会消除孩子对不良行为的需要。
简·尼尔森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你的理解是对的。(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4)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
简·尼尔森
儿童本能地喜欢工作,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不理解这一点的成人,面对儿童第一次展现出来的这种本能时,会觉得非常惊讶。
蒙台梭利
«
1
2
...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
195
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