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外在
我们达到外在目的很重要吗?世俗的成功或失败重要吗?外在的目的不会给你持久的满足,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对你来说越有利。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这些无意识的过去,除非它在此刻以一种思维、一种情感、一个愿望、一个反应或者你所遇到的外在的事情表现出来。你以为未来终将会把你从过去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幻象。只有当下才能把你从过去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不会把你从时间中解放出来。获取当下的力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埃克哈特·托利
我们是否仍然还能或愿意追求外在的目标?当然可以,但是你将不会去幻想未来有任何事情或任何人将会拯救你或使你开心。无论是你的快乐或自我感都不取决于事情的结果,因此你可以说是从恐惧中解脱了。
埃克哈特·托利
外在评价是会影响内在思维的,我们都倾向于成为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
卫蓝
心理学家塔尔玛德说过:“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当我们做计划时,我们更多在考虑内在因素,而很少考虑外在因素。我们考虑的状态是自己最好的状态而不是平均状态。
卫蓝
父母和老师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这些“外在的控制”的结果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简·尼尔森
孩子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而无论惩罚还是奖励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简·尼尔森
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
简·尼尔森
4——7岁:通常在4到5岁之间,孩子开始在他的思维与外在世界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开始描绘人物和事物。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你的孩子在3岁或3岁之前就能做到这一点,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天才”;正相反,这很有可能说明他涂鸦得还不够。如果你的孩子已经6岁了却仍在涂鸦,也不能说明他发育迟缓,这可能仅仅意味着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建立起必要的自信。
维克多·罗恩菲德
请不要把自己对漂亮的理解强加给孩子,孩子的作品也不需要以其外在的效果来取悦我们。
维克多·罗恩菲德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而是想表明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仅和他自己相关。他愿意投入、奉献多少,都由他自己决定。但是,他决定不了一件事能否做成。就算他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陈海贤
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的自我的重构。如果我们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我们心里会生出一些深沉的智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了解,会理顺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无所畏惧。
陈海贤
“小红花”—— 论奖励及其副作用。内在动机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驱动力来自任务或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获某外在的报答。驱动的行为除了活动本身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奖励,有趣、享受的经历是行为的结果,往往具有创造性,能够最大激发潜能。奖励背后的愿望是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结论: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受试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当解决问题之道并无一定之规,找出解决之道的步骤也非一目了,奖励会对表现有不利影响且是多余的。知识和心理成熟度上的差距导致学生依赖老师,有助师生关系亲近,奖励则拉大了师生人格和价值上的不对称性。
高德胜
我们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自己幸福快乐的关键,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径。
张德芬
我们的头脑真的很会欺骗我们,它会看到它想要看到的东西,收到它想要收到的信息,无关乎外在的条件、事实是什么!
张德芬
亲爱的,外面没有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我们也许无法控制,但是我们永远可以掌握自己对外在人、事、物的回应方式!
张德芬
潜意识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是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 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
张德芬
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在了,你的快乐也就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张德芬
内在拥有,外在成为。外在所有的表现都是我内在的呈现。如果我想创造我想要的外在环境,我只需要改变我的内在环境就可以了。
林青贤
林子和天空,只能照着心中的蓝图,凭了师生的共同努力,一点点构建。舒展而非肆意,勤勉而非劳苦,约束而非压力,快乐而非狂放。天长日久,靠了心血营造的外在的成长环境,必将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一种健康的生命状态。这样的童年,定会成为源头活水,滋养了孩子的一生。生而为人的幸福就在于:把理想一点一点地实现。我愿为此而尽心尽力。
薛瑞萍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濯濯如春月柳”,“谡谡如劲松下风”,“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这种种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李泽厚
«
1
2
...
8
9
10
11
12
13
14
...
18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