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世纪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是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四十年出版的,当弗洛伊德(以及尼采)在19世纪中期就学时,亚瑟·叔本华已是德国最广为人知的哲学家。
欧文·亚隆
他对宗教有什么看法呢?叔本华是第一个把思想建构在无神论基础上的重要哲学家,他公然、强烈地否认超自然力量,坚称我们完全活在时空之中,所有非物质的存在范畴都是错误而不必要的建构。虽然许多其他哲学家可能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比如霍布斯、休谟,甚至康德,但没有人敢公然说自己没有信仰。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生计要依赖国家和雇用他们的大学,所以不能表达任何反宗教的意见,亚瑟却不曾受雇,也不需要工作,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作。比他早一个半世纪的史宾诺沙也因为相同的理由拒绝地位崇高的大学教职,宁可一直当磨镜片的技工。
欧文·亚隆
21世纪的成熟型社会所需要的是信息综合能力。
藤原和博
猴子咖啡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产品,据说那是世上最美好的咖啡。
斯图尔德•李•艾伦
16世纪的咖啡学者巴鲁丹奴斯(Paludanus)就曾说过:“咖啡可以让人放屁,或是使不通的地方变得通畅。”咖啡便是以这句话闻名于欧洲。
斯图尔德•李•艾伦
16世纪泛神论神秘教谚语:喝一点咖啡的人,不会下地狱。
斯图尔德•李•艾伦
哲学家大卫·本特利·哈特(David Bentley Hart)认为意向性是“一种引导思想走向某种目标、目的、意图的根本力量”。这一说法源于中世纪,因此我想更新该说法为我们现在所用:意向性这种力量引导思想走向其认为有意义的目标,并为此付出努力。
赖德·卡罗尔
《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
金克木
野蛮未必低,文明未必高。十八世纪的卢梭讲复归自然,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现在对原始文化改变看法也不只是历史的如实还原而是要前进。
金克木
概括文化,划分类型,虽然出于本世纪,也是古典或古董了。我们为了从所谓东西文化或者中外文化的说法稍稍前进一步,不妨在世界文化中概括出大类型。我看可以概括出三个(当然不能包罗一切)。这是很普通的看法,但也不是持各种观点的人都承认的,只算是概括的一种吧。这三型是:一、希伯来—阿拉伯型。二、希腊—印度型。三、中国—日本型。
金克木
不论怎么说,讲文化的定性、变革、动向,总是反映世界上文化“交会”时产生的所谓“张力”(或说矛盾激化)吧?这是世界性的世纪末的焦灼状态。各国论文化者的目光都是从本国望到世界,或者从外国望到本国;讲的也许是往古,眼光却遥指下一世纪。不论讲得多么抽象或超然,总会有狐狸尾巴在隐隐现现。
金克木
如果说剑桥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镇,牛津则是一个让人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的古城。
吴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教育评价大发展,从最初单一的测量功能(第一代教育评价),经过导向目标功能(第二代教育评价)、多元化区分评定功能(第三代教育评价),发展至第四代教育评价——以认知、成长为目的,以诊断和甄别为核心,实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全面综合发展的评价。
朱永新
有关战争的一本书——克劳塞维茨所作——是列宁和希特勒的床头读物。而我们还在疑惑为什么这个世纪在劫难逃。
齐奥朗
一个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虫,一只蝴蝶正在痛苦的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刀把茧剪开,想帮助蝴蝶破茧而出,可最终这只蝴蝶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思考,只需听讲和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便培养出掌握了知识却不知思考知识、追问知识、评判知识创造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责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余文森
香港年轻人为什么走向街头搞政治?香港20世纪80年代时,两口子大学毕业买房子还可以,现在买不起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因为对生活不满,就去街头抗议。
郑永年
在“21世纪型能力”的培养中必须重视四个维度,即不仅重视知识,而且必须重视知识同其他三个维度——“技能”、“人性”、“元学习”的关联。
钟启泉
如果说,20世纪的学习设计旨在培育优异的“记忆者”,那么,21世纪的学习设计就是旨在培育优异的“思考者”和“探究者”。
钟启泉
21世纪大概率仍将是美国世纪,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因为当前出口规模稳居第一的情况下,我们仍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压力。
李迅雷
从历史数据看,资本的收益率总是大于经济增长率,而工薪阶级的收入增长率基本和经济增长率相一致,这样一来贫富差距就扩大了,并会导致阶层固化。因此他(《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的主张是向资本课税以缩小贫富差距。但问题在于像资本课税会改变固有的利益格局,带来抵触或者是资本外逃,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稳定,这就是改革的两难之处。
李迅雷
«
1
2
...
5
6
7
8
9
10
11
...
23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