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强烈
你不能去思考临在的状态,思维是不会理解它的含义的。想要理解临在状态,就要处于临在状态之中。只要你强烈地处于临在的状态中,你就会从思维中解脱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会帮助你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内在之中;否则,有着巨大能量的思维会像一条狂奔的河,把你拖进急流中。
埃克哈特·托利
照顾生存是头脑的主要任务,只要是对生存有所威胁,它就会做出强烈反应。
卫蓝
一个孩子的表现欲越强,他就越能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但是,只有当一种体验强烈到足以激活表现欲时,这种欲望才能显现出来。只有当一种体验影响到孩子的基本需求时它才会变得足够强烈,并且只有当他对自己的基本需求很敏感时,这才会成为可能。此处所说的“基本需求”,我们仅把它理解为情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需求,主要是指孩子的周边环境——即每个孩子都该享有的关注和关爱。
维克多·罗恩菲德
伤害越大,他心中的信条就越抽象,思考方式就越绝对化,防御的范围就越大。而防御的范围越大,自我的活动空间就越小。同时,他对挫折的思考越绝对,情绪反应就会越大,悲观和沮丧的感觉就会越强烈。这进一步妨碍了他往外去拓展生活。他的生活,就这样逐渐静止了。
陈海贤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而是想表明他有投入和奉献的决心。这个决心和外在世界无关,仅和他自己相关。他愿意投入、奉献多少,都由他自己决定。但是,他决定不了一件事能否做成。就算他有很强烈的愿望想做成这件事,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变成了“应该思维”。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陈海贤
好奇心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就像上瘾症一样,你越是满足他,这种感觉就越强烈。
塔勒布
为了不再拖延,你将不得不忍受某些不舒服的感觉,比如恐惧和焦虑。不顾恐惧而继续前进需要加倍的勇气,因为恐惧是被瞬间触发的,一旦开始在体内运行,它就一直在那里,还会给大脑发送强烈的难以抵挡的信号。
简·博克
作为教授者,你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保持着强烈的兴奋感,但作为学习者,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和你一样对此保持同样水平的兴奋感。
乔纳森·弗兰岑
学生表达自己意愿之强烈会令你感到惊喜。一旦做好倾听的准备,你会对学生所谈论的内容感到惊讶,你会发现,就在你的学校会有那么多的艺术天才、哲学家、音乐家、旅行达人、时尚专家和运动员。还有孩子会拼了命地想要和你分享他们有什么特长、他们害怕什么以及未来有什么目标。
乔纳森·弗兰岑
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无法起到主要的作用。
阿德勒
他的话似乎会被一个奇怪的过滤装置处理过,也许会记住一两句特别的,但整体很模糊。这是作为标杆人物的代价,跟电线杆似的,知道你高,知道你亮,知道你就站那儿,但不知道你是圆是扁,也缺乏对话的强烈兴趣,缺乏追问的强烈冲动。你就定那儿了。
张艺谋
偶尔找个保姆来帮你照顾孩子,让你去享受一些成年人应有的乐趣,这也是一种暂时的逃离,但如果这种想要逃离的感觉特别强烈,而且好像随时都在,那你就要好好回想一下你在你的孩子这个年纪时的感受。
菲利帕·佩里
孩子黏你、渴望你、爱你的强度,有时会让你觉得太强烈,难以招架,但你应该好好享受它:那说明孩子已经对你形成强烈的依附关系。他们对这种依附关系越确定,就越有安全感,越不需要到处寻找这种依附的保证。
菲利帕·佩里
“自律学习”的概念和所谓的“有效能的学习”与动机的含义其实是相通的。一个“自律学习者”应该同时具备学习方法与自我控制能力,那么,他的学习动机会比较强烈,学习过程也会比较容易。教师若能鼓励学生成为主动、自信、自律的学习者,则学生较能善用其学习资源与机会。为了要成为有效能的、专家的、自律的学习者,学生必须兼具学习方法和学习意愿。
蔡文荣
神经敏感、对自己的病情困惑的患者在神经发生敏化作用的时候,内心的恐惧会更加强烈。他们就像是被恐惧的巨浪淹没了一般,无法翻身。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在恐惧最猖獗的时候,自己已经被吓得失去理智,不停地发抖。
克莱尔·威克斯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处理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愤怒。
罗伯特·戴博德
孩子长大后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一旦当时的孤独感涌上心头,随之而来的便是强烈的悲痛与绝望,我们能够明白他们小时候是多么煎熬。他们需要一个共情、陪伴的环境,而这恰恰是他们所缺少的。不光是孤独感,与恋母情结和本能发展有关的情感也是这样。
爱丽丝·米勒
如果自由的根基在童年就被切断,那么这种自由就无法实现。因此,自恋障碍的人只有不再害怕童年早期强烈的情感世界,才可能找到他的真实自体。
爱丽丝·米勒
如果母亲不仅无法满足孩子的自恋需求,而且她自己的自恋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会发生什么么?她会全然无意识地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恋地占有孩子,尽管她的初衷是好的。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母亲对孩子没有强烈的情感上的关爱。
爱丽丝·米勒
科胡特认为,如果我们不把一个客体当成是他自己行为的中心,而是当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那我们就自私地占有了他。如果别人不按照我们的期待或要求来行事,我们可能会感到非常失望、伤心,就像自己的胳膊突然不听使唤,或者某些理所当然的官能(比如记忆力)突然失灵了一样。突然失去对别人的控制,可能会引发我们强烈的愤怒。这种心态在成年人身上要比表面上看上去更普遍。我们喜欢把它称作一种病态的、不现实的、自私的心态。
爱丽丝·米勒
«
1
2
...
13
14
15
16
17
18
19
...
39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