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孩子
对孩子过分严厉和过分纵容这两种情况同样都应该避免。如果你过分严厉,让孩子遭罪受苦,你就会让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有风险,你让他们现在就可怜兮兮的。但是如果你过分纵容,煞费苦心地让孩子感受到一丁点儿的不适,那你就是在为他们的未来储存更多的痛苦。你这样就是在让他们变得娇气脆弱,且过分敏感。
卢梭
我们不应该在孩子想走的时候强迫他待着不动,也不应该在他想待着的时候逼着他去走。如果我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损害孩子的意志,他们不会随心所欲、任性多变地想要任何东西他们应当想跑就跑、想跳就跳、想叫就叫。他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因为他们的体质本身要日益增强所需要的。不过,我们应当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须别人代替他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质疑一下他们想做的事情是不是他们自己能做的,是不是必须由别人为他们做的。我们应该仔细分辨他们的需求是真正的需求,自然的需要,他们刚刚冒出来的幻想产生的需求,抑或只是我刚刚描述的过剩的生命力引起的需求。
卢梭
还有一个进步让孩子没有必要哭得像以前那么多,就是他们体力的发展。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做更多事情,就不再那么频繁地需要别人的帮助。随着他们体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力也会得到发展,让他们进入状态,去指引他们的体力。独立个体的生活就是从这第二个阶段开始的。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变得有自我意识了。记忆会将这种身份感延展至他存在的每个时刻。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人,而且是同一个人,因此,他已经有能力让自己快乐或烦恼了。所以,这个时候把他看作一个道德的存在非常重要。
卢梭
硬要纠正孩子有违习惯表达的各种小错误,实在是一种要不得的迂腐做法,对细节的这种关注也完全是多余的,没有必要,因为孩子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纠正那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面前说话总是力求正确,让他们觉得和你在一起比和任何人在一起都要开心,而且要相信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说话,不需要你对他们进行任何纠正。
卢梭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简化,就连为我们的孩子准备的玩具也是这样。随身用的玩意儿也弄得很不简朴。金的、银的、珊瑚的、水晶切割的!各种价格、各种样式的拨浪鼓!这些都是多么徒然、多么没用的玩意儿呀!没有一样用得着。不要给孩子什么铃铛,也不要给孩子什么拨浪鼓。一小截带着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朵小小的罂粟花,摇一摇可以听到籽粒在里面发出响声;一根甘草茎,孩子可以吸也可以嚼,都会像那些精美华丽的小饰物一样让孩子玩得开心,而且它们还有一个好处,即不会让孩子从生下来就习惯于奢华。
卢梭
允许孩子养成的习惯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染上任何习惯。不要老是用其中一只胳臂抱他;要让他习惯于两只手都要用,只用一只手,另一只手就会变得不灵活;不要让他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想着要吃、要睡或做任何别的事情;要让他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独自待着。让他的身体顺其自然地养成习惯,把他放在总是能掌控自己的环境中,一旦他有了意愿,就让他遵循他自己的意愿去做每件事,通过这些,可以尽早准备让他支配自己的自由,利用他自己的力量。
卢梭
城市是吞噬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会灭绝或退化,我们需要复兴,而且往往都是从农村复兴起来的。把你的孩子送到农村去“自我更新”吧,更确切地说,让他们在开阔的田野中重新获得在拥挤的城市中因为污浊的空气而丧失的力量。许多女人都急切地希望她们的孩子能出生在城里。她们应该做的结果则恰恰相反,尤其是打算要给自己的孩子喂奶的那些人。她们损失的要比她们想象的少很多,而且在更加自然的环境中,她们会因为尽了做母亲的职责自然而然地感到愉悦,且很快就会让她们对不是这种愉悦的愉悦兴味索然。
卢梭
让素食难以消化和吸收的不是食物的性质,而是让它们无益于健康的调味方法。改变你的烹饪方法吧!不要用黄油或其他食用油煎或炸。黄油、盐和乳制品绝对不应该被烹饪。把蔬菜放在水里煮一下,并且只能在要将它们端上桌的时候才加调味。素食不仅不会让乳母感到不安,还会让她产生充沛的乳汁。如果素食最有益于孩子的健康,那肉食又怎么会最适合乳母吃呢?这两件事情是相互矛盾的。
卢梭
植物性的食物生成的乳汁可能更容易变酸,但是我并不认为变酸的乳汁就是有害身体的食物。有的民族不喝其他的奶,全喝酸奶,但他们的身体仍然一点不差,丝毫不受影响。在我看来,所有吸收剂纯粹都是骗人的。有的体质喝奶并不会变得更加强壮,还有的体质不需要吸收剂也能吸收奶中的营养。人们害怕乳汁分离或凝结。这真是可笑,因为我们知道,乳汁在胃里总是会凝结。就是这样乳汁才会变得足够坚固,才能滋养孩子或动物的幼崽。如果乳汁不凝结,就只会顺肠胃而下,不会滋养他们。你稀释乳汁并利用吸收剂都是枉然,无论是谁,只要喝下奶就要消化奶酪,这个规则没有例外。凝乳酵素就是用小牛犊的胃制作的。
卢梭
古时候乳母在给女宝宝喂完奶之后,就永远都不会离开她们。在大部分古装剧中,乳母往往是大家闺秀最知心的人,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一个孩子如果断断续续地经过好几个人的手,那绝对是培养不好的。每换一次人,孩子就会暗自比较,这样继续下去往往会让他对管教自己的人越来越不尊重,他们在他面前的威信也会随之减少。一旦他认为成年人并不比他们小孩子更有头脑,那么年龄树立起来的权威就会被破坏,他的教育也就毁了。一个孩子应该只将他的父亲和母亲奉为最高尊长,如果没有父母,就将他的乳母和家庭教师当作家长,甚至这样有一个人也是多余的,但这样的分工不可避免。在这方面,我们能做的补救最好就是:管教这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和乳母保持高度的一致,以至于在孩子看来他们就像一个人一样。
卢梭
我认为我能预先看到的是:一位父亲如果认识到了优秀家庭教师的价值,他会想方设法地亲力亲为,而不用家庭教师,因为相比他亲自担任优秀的家庭教师的角色,去找这样一个人要难得多。那么他会希望找一位朋友做孩子的家庭教师吗?如果他希望培养自己的儿子,能和他做朋友,那他就没有必要继续寻找家庭教师了,父子间的天性之情本身就已做了一半的工作。
卢梭
家庭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教育他的学生;仆人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伺候他们的主人,这样在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可能领悟到他们必须与他沟通。因此,我们必须接受一层又一层的教育,我也不知道应该到什么程度。由一个本身都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教育,孩子又怎么能教好呢?
卢梭
出生的时候,婴儿会啼哭,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就是在啼哭中度过的。有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还有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安静下来,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我们会做些让他们开心的事情,或者我们会硬要他们做些让我们开心的事情。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的奇思怪想,就是他们顺从我们自己一时的念头。没有折中的办法,不是他们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他们最先习得的观念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他们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他们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有时候,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或者甚至根本没有犯错,我们就惩罚他们。我们就是这样早早地把这些强烈的情绪灌入到他幼小的心灵中,然后又把这些归为孩子的天性,并且在这样煞费苦心地让孩子变坏之后,又抱怨发现他们是这样的人。
卢梭
人的命运就是会一直受苦。就连保护自己的努力也与痛苦息息相关。在婴幼儿时期,人们非常幸运地只知道身体上的疾病,而相比其他的,疾病没那么残忍,也没那么令人痛苦,相比会让我们放弃生命的痛苦,疾病也不是那么经常。一个人不会因为痛风症带来的痛苦而自杀,只有心灵的痛苦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绝望。如果我们同情孩子遭受的苦楚,我们就应该同情自己。我们最大的不幸之事、伤心之事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卢梭
在你看来,孩子在室外进行任何活动都存在双倍的危险。相反的是,这是防止危险的做法。经验表明,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有可能夭折。只要我们做得不太过火,让孩子利用体力总比保存体力的风险要小一些。因此,要让他们习惯于日后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困苦,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恶劣环境、饥饿、干渴和疲倦!
卢梭
我们害怕自由活动会致使孩子的身体变成畸形,却通过给身体施压而加速了他们变成畸形。我们刻意地防范孩子致使他们自己成为残疾,到头来却让他们变成了跛腿子。
卢梭
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的很少,我们持有的观念错得越深,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就越远。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我一直在孜孜不倦致力以求的就是后一项研究。所以,即便我的方法不切实际或不太合理,人们也可以从我的这一言论中有所获益。说到应该怎么做,我可能大错特错,但我认为,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我们应努力解决的实质问题。那么,就从更加认真地研究你的孩子开始吧,因为你显然完全不了解他们。
卢梭
即使不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保有的记忆力也不会因此而一直闲置无用。他的所见所闻都会给他留下一定的印象,而且他会记住这一切。他把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记录在他自己的大脑里,而他周围的一切就是一本书。他会不加思考地继续不断地拿那些事情丰富他的记忆,同时等着这些能够促进他的判断力。要培养他形成这个基本的能力,真正的艺术在于:对他周围的那些对象加以选择;谨慎地不断展示他能够明白的东西;掩盖他应该忽略的那些东西和事情。我们应当通过这个方法设法帮他形成丰富的知识,以利于他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并益于他任何时候的为人处世。诚然,这个方法既产生不了什么神童,也不会让孩子的家庭教师和监护人名声远播,但是它能培养出有判断力、有理解力、稳健和身心都健康的人。这样的人虽然在小时候不会让自己为人所称羡,但是他们长大成人后会让自己受人尊敬。
卢梭
孩子学东西表面看起来很容易,却贻误了他们。你没有看到正是这种才能证明他们并没有学到。他们的大脑像一面镜子一样光滑闪亮,会反射出你教他们的东西,但是没有什么留在他们的脑子里,也没有什么渗透进他们的心里。孩子记住了那些词语句子,并把其中的观念反射回来。听他说话的那些人都明白那些话的意思,可他自已却什么都不明白。
卢梭
就像有些人永远脱不掉稚气一样,还有一些人则可以说从来都没有当过孩子,他们几乎从生下来就成了大人。难得的在于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也非常难于区分,而且每个知道孩子有可能是神童的母亲都相信她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
卢梭
«
1
2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
228
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