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每日文摘
每日教程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 请按键盘
空白键
开始游戏 ——
问题
对某些女人来说,如果调情只是她们的第二天性,是不足道的日常惯例;对特丽莎来说,调情则上升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告诉她:她是谁,她能做些什么。她把这一问题变得重要而严肃,使之失去了轻松,变得有逼迫感,变得费劲,力不胜任。她打破了允诺和不给保证之间的平衡(谁能保持平衡即说明他有调情的精湛技巧);过分热情地允诺,却没表达清楚这个允诺中包含着她未作保证的另一方面。换一句话说,她绘每一个人的印象就是她准备接受任何人。男人们感到已被允诺,一旦他们向她要求允诺兑现,却遭到强烈的反抗。他们对此的唯一解释只能是,她是狡诈的,蓄谋害人。
米兰·昆德拉
在你的想象中,⼀个谎⾔跟另⼀个谎⾔是相等的,可是你错了。我可以虚构⽆论什么东西,尽情地讥讽别⼈,搬弄各种各样的⽞虚,开各种各样的玩笑,我都不觉得⾃⼰是⼀个撒谎者;那些谎⾔,如果你想把它们成为谎⾔的话,就是我,就是我本来的⾯⽬;这些谎⾔,我不会⽤来遮掩任何东西,⽤这些谎⾔,我说的实际上是真理。但是,有些东西,提到它们时我是不能撒谎的。有些东西,我认识它们的本质,我理解它们的意义,我爱它们。我不对它们开玩笑。在这些问题上撒谎,就将降低我的⼈格,我不愿意,不要强求我那样做,我是不会那样做的。
米兰·昆德拉
对某些⼥⼈来说,如果调情只是她们的第⼆天性,是不⾜道的⽇常惯例;对特丽莎来说,调情则上升为⼀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的是告诉她:她是谁,她能做些什么。她把这⼀问题变得重要⽽严肃,使之失去了轻松,变得有逼迫感,变得费劲,⼒不胜任。她打破了允诺和不给保证之间的平衡(谁能保持平衡即说明他有调情的精湛技巧);过分热情地允诺,却没表达清楚这个允诺中包含着她未作保证的另⼀⽅⾯。换⼀句话说,她绘每⼀个⼈的印象就是她准备接受任何⼈。男⼈们感到已被允诺,⼀旦他们向她要求允诺兑现,却遭到强烈的反抗。他们对此的唯⼀解释只能是,她是狡诈的,蓄谋害⼈。
米兰·昆德拉
生活不是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而是一个现实需要被经历。
米兰·昆德拉
是不是不去面对,所有的问题就等于不存在?是不是不寄望,当下才可以走的更顺畅。
张爱玲
对长官的信仰由来已久。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包青天的身上,创造出种种离奇的传说。还有人把希望寄托在海青天的身上,结果吴晗和周信芳都“含恨而亡”。一九六一年底或一九六二年初我在海南岛海口市也曾访过海瑞墓,幸而我没有写发议论,不然我早就跟吴、周两位一起走了,轮不到我在这里饶舌。说实话,对包青天、海青天我都暗暗钦佩。不过我始终有个疑问:青天一个人就能解决问题?我常常想:倘使我自己不争气,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事事都靠包青天、海青天,一个青天,两个青天,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即使真有那么一个“青天”,他要是没有一批实干、苦干的得力干部,要是没有真心支持他的广大群众,单单靠一个好人、一番好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巴金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 也有水的感觉"。
汪曾祺
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汪曾祺
这些人际关系,可能不是目前的这个局面了。问题出在,谁会这么颠三倒四地去做傻瓜。
三毛
没有孩子的女人是特别受祝福的。养一个小人,没有问题,为这份爱,担一生一世的心,担不起。
三毛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人既看见了自身的残缺,也就看见了神的完美,有了对神的敬畏、感恩与赞叹,由是爱才可能指向万物万灵。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可什么是好些呢?大约还得是人说了算,而物质的享乐与奢华哪有尽头?至少现在,到处都一样,好像人的最重要的追求就是经济增长,好像人生来就是为了参加一场物质占有的比赛。而这比赛一开始,欲望就收不住,生态早晚要遭殃。这不是哪一国的问题,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因而这不完全是**问题,根本是信仰问题。
史铁生
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史铁生
我写过一种人的坏毛病,大家讨论问题,他总好挑出个厚道的对手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可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个标准没有?其实厚道的人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孔子和老子读过几本书呢?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几本书呢?那年月,书的数量本就有限吧。人类的发言,尤其发问,当在有书之前。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这才写书、读书、教书和解书,为的是交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赢”,而非战胜。
史铁生
亘古至今,人们是在反复地问着和回答着同一个问题,不得不这样。人们轮班地来做同一个猜谜游戏。结束之后是开始。
史铁生
思考不仅是先于读书,而且是重于读书。“带着问题学”总还是对的,唯不必“立竿见影”。
史铁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史铁生
独自贴近墙根我往回走,那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记忆在这儿又出了差错,好像还是街灯未亮,迎面的行人眉目不清的时候,晚风轻柔的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里,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捡根树枝,边走边在墙上轻滑,砖缝间的细土一股股的垂流……咔嚓一下所送走的都扎根进记忆去酿制未来的问题。那可能是我对与墙的第一印象。
史铁生
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史铁生
«
1
2
...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
273
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