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群体
你抱怨的不是社会不公,而是抱怨没有分到一杯羹;你追求的也不是什么公平,而是在幻想着不劳而获地进入既得利益群体。
杨奇函
太多的共性将导致群体思维(groupthink)。太少的共性又会导致事情徒劳无功或者催生向平庸之辈妥协的委员会。问题的窍门在于拥有恰如其分的多样性。
戴维·温伯格
培养孩子的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的大敌,就是溺爱。因为被溺爱的孩子从小会形成错误的心理期待,认为自己的愿望就是命令,必须得到满足,认为自己无须付出与合作,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这些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家庭和群体的累赘。
M·斯科特·派克
每个人都具备关注他人的能力,也都希望被别人接纳,并融入某个群体,但这份能力需要培养。身为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初便体会到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周围环境是值得信赖的。如果父母没有做到这一点,没能关注孩子、爱孩子,与孩子形成合作,孩子就很难培养出社会兴趣和组织意识,反而会充满了对别人的怀疑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M·斯科特·派克
大多数人,只不过服务于某个组织,身穿灰色法兰绒西装,麻木不仁地追求地位。当时的论调是,群体压垮了个体,人们已沦为某个数值,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
戴维·布鲁克斯
迷狂结合的所有形式有三个特点:它们是强烈的,甚至不惜使用暴力;它们产生于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人格;它们是暂时的和周期性的。其对立面恰好适于古今最常为人们选择的那种结合形式:建立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
艾瑞克·弗洛姆
聪明的群体则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动态机制。成员相似度很低,观点想法也大相径庭,这样的团队更像是一群叛军。当然,他们不是存心怀有异议,而是本着解决问题的精神,从问题空间的不同区域注入自己的独特见地。在这样的群体中,人们的不同观点会相互碰撞、延展、分化、栽植衍生。这就是集体智慧的标志:让总体超过个体的简单相加。
马修·萨伊德
思想能够直接塑造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以及社会规范和制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思想也塑造了我们的心理。一旦有人从社会群体中学到的东西,比他用一辈子时间单独学到的都要多,那么自然选择就会青睐善于从别人那里汲取想法的人。也就是说,学习榜样人物的能力至关重要。正如亨利克所说:一旦(想法)开始累加……基因的自然选择就会关注如何提升我们的心理能力,从而更好地获取、存储、加工和组织一系列在群体“外脑”中越来越多地存在的提升适应性的能力和实践。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自动催化,也就是动能燃料由自己生产。
马修·萨伊德
回声室效应。尽管互联网带来了它所承诺的各种多样性和社交途径,但它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物种”——同质化的内嵌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不是因为亲属关系或者类似游牧部落的逻辑,而是思想上的自我调整。可以说,这就是新石器时代所特有的孤立形态在数字化时代的再现——信息在群族之内传播,而不是在群与群之间传播。
马修·萨伊德
我们通常认为,换一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注意力的分散,但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并非如此,持有不同观点的群体拥有巨大优势,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优势。
马修·萨伊德
每个人都有能力献计献策(否则团队就不需要他们了),然而在群体决策的过程中却没能有效地表达意见;然后,群体中的某一个成员根据其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表达了某种偏向性,从而使得整个动态机制朝一个方向偏离;于是,人们开始分享能够证实这一观点的信息,并下意识地保留可能引发质疑的信息。这时候思维的多样性被吞噬了,造成了一种经济学上称为“信息瀑布”的现象。
马修·萨伊德
我们称之为“集体智慧”的东西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的多样性。
马修·萨伊德
那些没有受到过教育却聪明智慧的女性,她们见多识广,把这个世界看得很明白,当她们步入中年的时候,成了这个社会中最具智慧和文化修养的群体,就是因为她们避免了遭受这些呆滞思想的侵蚀。
怀特海
这就是我们所共处的新世界。在任何一个整体内,都会同时有许多事情发生,并无法全部监控到,即便对装备有侦察设备的特遣部队而言,这也是不能完成的任务,并且,个体以及小群体都有可能与数以百万的人发生联络,因此无从确认这些事情中哪些会演变成威胁。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文化包括共同目标、信仰、惯例、需求或价值观。从企业到体育俱乐部,从学校到家庭,文化存在于所有群体之中。
弗雷德·考夫曼
思维的形成和学习的发展通常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我们可能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头脑”中,却不知道,它其实经常从对话、辅导、评判等人际互动,团队协作、专业组织、项目等群体行为,以及语言、计算机、书籍等文化产品中获得大量支持。
戴维·珀金斯
缺少朋友的孩子,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会有许多不成熟的行为,特别容易对同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敌意。
孙云晓
当群体的凝聚力很强时,我们对群体的信任就更多;当群体规模越大时,我们不顺从的压力就更大一些;当我们的独立性更强时,我们对压力的适应能力更强;而当情景越模糊时,我们越容易从众。
卫蓝
人会很在意自己的社会评价,在群体面前,我们会更加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更有礼貌的行为,并且更懂得克制冲动。
卫蓝
青少年越是被描述成单独的群体以及与成人不同的生物,我们似乎就越是无法理解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
托尼·利特尔
«
1
2
...
6
7
8
9
10
11
12
...
28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