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爱笑话
几句话
每日文摘
有趣 / 有料 / 涨知识 - 每日文摘
首页
名言
文案
人物
标签
著作
推荐
搜索
系统
系统之间是有层级之分的,最简单、直接的划分方式就是“母系统”和“子系统”。某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既可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元起点,也有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母系统的中心思想,作为子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从系统的维度来说,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所以不同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级之分。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必要去找到那个终极的第一性原理,所有比我们想要推导的理性系统范围更大、层级更高的母系统,其中心思想或者推导结论都可以作为子系统第一性原理的来源。
李善友
我们在《第二曲线创新》(第2版)中讲过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其实第二曲线根本不是为了解决第一曲线的极限点问题,而是构建一个新的系统,让第一曲线的极限点变得无关紧要。这就是用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创新。破界创新是混沌大学创新模型之王,强烈建议读者反复阅读这部分内容,不是看具体的内容,而是寻求同频共振。
李善友
为什么说哥白尼引导了天文学的革命呢?他是不是发现了一个新的逻辑?其实并不是,实际上,哥白尼引导的天文学革命起始于他发现了旧系统的逻辑失洽。他提出日心说,并不是因为他发现了某种新逻辑,而是他想改变当时已经失去效力的天文历法。
李善友
为了打破原有系统的限制,爱因斯坦提出了最大胆、最彻底的推论,从根基上否定了经典力学。他认为,地球之所以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并不是因为太阳对地球有一个引力,换句话说,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按照爱因斯坦的设想,大质能的物体会造成周围的时空场弯曲,如果有其他物体在这个时空中运动,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自然会呈现出弯曲的运动轨迹。
李善友
万物至理的大前提是更根基的第一性原理,即如果你把整个宇宙当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也有它根基的第一性原理,科学家把它称为“万物至理”。
李善友
所以要想实现破界创新,我们首先必须打破自身的认知边界,然后才能进入一个更大的真理时空,从更高的维度去建立更庞大的系统。
李善友
首先,微软错过了互联网普及浪潮,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公司迅速崛起;其次,微软错过了互联网社交浪潮,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软件逐渐兴起;再次,微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浪潮,它在PC操作系统中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但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中仅占1%;最后,微软即将错过云计算的新浪潮,以亚马逊为代表的云计算技术已经率先抢占了市场。
李善友
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有且只有眼、耳、鼻、舌、身5条感官通道,分别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人类一生中获得的所有认知,80%来自视觉,18%来自听觉。即便是最重要的视觉,其功能也并不足以认知到现实中的所有事物。我们的感官系统在认知过程中通常会“扭曲”外物,这就意味着,我们大脑“拍摄”的照片往往都是错误的。
李善友
实际上,这个佯谬的出现是爱因斯坦打破经典力学原有系统边界的契机。这个佯谬的实质问题是,光速和时间,哪个是绝对参考系?在牛顿的经典物理世界:“绝对时间”就像河流一样,与任何物质和空间无关,是运动的绝对参考系。经典物理学确立了绝对时间的隐含假设,时间是绝对不变的,而其他所有物理定律要从时间这个绝对参考系中推导出来。爱因斯坦通过刚才的佯谬,发现了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参考系,经典物理学系统的边界由此被打破。
李善友
实际上,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任何理性系统的边界都是由第一性原理决定的。也就是说,第一性原理作为理性系统得以形成的元起点,虽然支撑了整个理性系统,但它同时也禁锢了这个系统的边界。它是系统得以形成的根基之处、最大的确定性之源,因此也是系统的最脆弱之处,是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所以,要想打破系统的边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作为基石假设的第一性原理击碎。当地基垮塌,建设在地基之上的高楼大厦自然也会随之轰然倒塌
李善友
如果我们眼睛永远盯着系统边界里面的问题,将永远突破不了边界。
李善友
人类用这种简化和扭曲了物态的感官系统,有效地建立了我们的生存辨识系统,但同时也付出了永远无法认知世界“真相”的代价。我们只能感受到我们主观感受到的东西,永远不能直接感受到所谓客观存在的客体。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人类的主观思维模型,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李善友
破界创新有3个步骤:识别隐含假设,建立基石假设,构建全新系统。其中,最难的是第一步,是它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第一创新是基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第一性原理)。这里的重要原理不一定只有一个,它有可能是几个,然后被组合成多元思维模型,不需要太多,三五个多元思维模型就会让你与众不同。第一创新的重点是找到第一性原理,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这是两种创新模型不同的要点
李善友
破界创新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识别并打破现有系统的“隐含假设”。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隐含假设,这也构成了他们的事业边界。因此,识别并打破隐含假设是破界创新的关键点,也是企业增长和个人成长的不二法门。同样,对于市场的后来者,识别并打破巨头的隐含假设,也是后来者超越巨头的关键点。
李善友
纳德拉深刻地理解熵增定律,明白大多数独立系统都会不由自主地趋向于熵增,随着熵的持续增加,任何组织都会到达混乱无序状态的临界点。如果任由企业在无序的状态下继续发展,系统迟早会崩溃。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我们必须主动地刷新企业系统,找到既定路线之外的发展渠道,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虽然纳德拉的“刷新”理论看上去自成体系,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第二曲线创新。
李善友
简单来说,逻辑他洽就是信念所处的逻辑系统,要与周边相关的逻辑系统以及更深层次的逻辑系统保持一致。
李善友
何谓“第一创新”?如果说破界创新的关键词是“破”,那么第一创新的关键字则是“立”。它是公理化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是从一个抽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用逻辑思维将其拆解,进而推导出这个系统的基本原理,打破原有认知,寻找并建立新系统的过程。
李善友
归纳法是通过实践推导结论,把连续性的经验推广到一切时空。然而,并非所有事物都有连续性,固有的思维会让你陷入“归纳法谬误”。打破认知边界,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你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演绎法。但是演绎法必须有一个基石,一个来自系统之外、能够逻辑自洽的元起点。这个元起点既可以称为第一前提、逻辑奇点,也可以称为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是他把古希腊的本体论[6]转向了认识论。笛卡儿受欧氏几何公理化方法的影响非常大,他一直在思考,能否把公理化方法引入哲学,为人类的知识大厦建立一个确定性的根基。为此,他进行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实验,最后推导出一个结论——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被称为整个形而上学的第一性原理,也是唯一的第一性原理。对于系统来说,虽然“我思故我在”作为基石假设过于薄弱,没有办法承载人类的知识大厦,但是这种命题的出现,在哲学领域同样属于一种进步,它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李善友
第一性原理如同系统的“黑洞”一般,它既是系统的能量,又是系统的禁锢,任何系统和个人都很难摆脱这样的“黑洞”。所以,我们必须从系统中跳脱出来,从外部发现第一性原理,然后合理地打破它,塑造新的第一性原理,去构筑新的系统。对个人来说,个人的成长必须打破认知的黑洞;对组织来说,组织的变革需要打破系统的黑洞。
李善友
«
1
2
...
42
43
44
45
46
47
48
...
51
52
»